2009年06月29日05:57 來源:東方早報
河北省近日表示,正考慮舉行高考加分聽證會。把加分項目和政策擺到桌面,邀請學生、家長、學者、媒體等參與,“民怨”過多的加分項目可以考慮調整甚至取消。(6月28日《新京報》)
河北省考慮舉行高考加分聽證的背景是,今年4月,河北在高水平運動員測試中查出163名“南郭先生”,“個別考生的表現甚至還不如普通人。”這其中,有多少名額涉及權勢子弟,征諸類似新聞報道,答案或許是不言自明的。
聽證,作為一種具體的行政行為,其意義在于,通過信息的公開透明,各方利益主體的廣泛參與,從而促進行政決策的民主和科學。現實中,納入聽證范圍的項目還比較狹窄,常見的只有價格聽證等。但事實上,一切關涉民生,與公眾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項目都應該實行聽證。
高考加分聽證的必要性在于,公眾與行政權力之間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對于高考加分政策,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是他們對這項政策不在意,而是因為相關信息都被行政權力高度壟斷和控制了,并且無意于向民眾公開。因為“三模三電加分”事件,浙江省今年公布了一份“刪繁就簡”的加分公示,引起了輿論的猛烈抨擊。不愿公開,甚至刻意隱瞞,當然就意味會有暗箱操作,民眾的知情權得不到滿足,自然也就無力監督。也由此可見,近段時間以來幾起加分丑聞的集中爆發,以及輿論的強烈反應,并非巧合,而是弊端重重之下的必然。
高考加分聽證的緊迫性在于,圍繞高考加分制度,已經形成了一條利益鏈。相關主管部門不僅是高考加分的管理者,事實上也儼然成了此項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以浙江“三模三電”加分考試為例,其主導者是教育考試院和體育局,而此項考試不菲的報名費、培訓費和設備購買費,均由這兩個部門掌控,在這種一手收錢,一手管理,并且缺少有效監督的模式下,怎能不發生權勢交易,高考加分又怎能避免“商品化”的結局?
來源:和訊網
從浙江“三模三電高考加分考生多為權貴子弟”,到近日曝光的重慶“加分門”事件中,副縣長,招生辦主任的身影赫然在列,公眾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高考加分政策已經異化成權力與財富的“盛宴”,隨之而來的是教育公平和社會正義的塌陷。顯而易見,對高考加分政策進行制度改良和校正,以剝離其中的腐敗成分,還其以本來的面目,已經時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