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09-06-30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李龍
破格錄取“怪才”、“偏才”,既是對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種糾偏,體現的恰恰也是另一種公平——高考既然是選拔人才,對這種人才就不能關起大門。 武漢考生周海洋在高考中用古體長詩寫出“最牛滿分作文”后,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前天,三峽大學向其伸出橄欖枝,表示愿破格錄取他就讀本科,并給予他兩萬元特別獎學金。然而,學校在與招生部門溝通后表示,破格錄取讀本科已基本不可能,只能通過“專升本”來“曲線救國”。 有學校愿意破格錄取周海洋,不管其出于何種目的,對周海洋來說是件好事,對其他考生來說,也是個好現象,至少拓寬了像周海洋之類“偏才”、“怪才”的入學渠道。但招生部門卻不愿打破規則,不愿給“千里馬”一個成長的機會,不免令人扼腕嘆息。 和周海洋一樣,四川考生小黃的經歷也差不多。他用甲骨文、金文、篆字等古體字寫高考作文,據說只得了8分。但他的古文字功夫卻獲得了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的賞識。然而,因為同樣的原因,小黃或許只能等到讀研究生的時候,才能拜在劉教授的門下,繼續研究他的古文字。 和復旦大學之前破格錄取三輪車夫蔡偉直接讀博士相比,在對待小黃的學問上,未免顯得有點小氣。作為一個難得的研究古文字的“好胚子”,為何就不能給小黃一個讀本科的機會呢?要知道復旦大學不像三峽大學,招生時受到限制,它本身就具有自主招生的權力。愛才而不錄,難道劉釗教授有何難言之隱? 而與過去的大學相比,現在的大學則基本上失去了破格錄取的勇氣和魅力。國學大師陳寅恪歐洲游學7年,沒拿任何學位,經過梁啟超的介紹成為清華大學的教授;僅有高中學歷的梁漱溟沒有考取大學,蔡元培卻讓他當了北大哲學系的教師;沈從文小學沒畢業,胡適卻把他請到中國公學的講臺上;錢鐘書報考清華大學,數學僅得15分,但因國文、英文成績突出,被破格錄取;吳晗當年考試時語文和外語都是100分,數學卻是零分,清華大學讓他做了歷史系插班生……老師、學生都可以破格,真正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 高考需要一個公平競爭的規則,這是共識,但古人都能變通,現在的大學反而失去變通的活力,令人費解。冒名頂替、違規加分的確有失高考公平,但破格錄取周海洋式的“怪才”、“偏才”,公眾對此并不覺得有失公平,其原因就在于人們對其某一方面超常才能的肯定,而且他們的才能既經得起公眾的質疑,也是有目共睹的。給他們一定的成長空間,既是對目前教育模式的一種糾偏,體現的恰恰也是另一種公平——高考既然是選拔人才,對這種人才就不能關起大門。 大學不是要培養流水線產品,而應著力培養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在恪守原則的基礎上有所變通,為“千里馬”提供“伯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當代大學需要更多的破格錄取,對那些經得住公眾質疑、輿論監督的“怪才”、“偏才”,在遵守錄取規則的基礎上,適度增加高校的自主性和靈活性,讓高校可以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當然,破格錄取的前提是:公開透明,拒絕暗箱操作,讓公眾有知情權,讓高校不能借此謀私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