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03 09:21來源:東方網作者:陸志堅
“……辛丑條約庚子恨,落日秋風哭寶劍。六十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吊民殘。空向長河咒逝川,不盡國愁在斯年。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6月25日,湖北省高考成績公布,憑借這首古體長詩寫出滿分作文的周海洋總分僅370分,只達到第四批高職高專的錄取資格線,讓人扼腕嘆息。峰回路轉的是,6月28日,三峽大學提出愿破格錄取他。(7月2日新華網)
從成績看,周海洋的確是一位偏科的學生。一邊是“最牛滿分作文”,一邊是數學僅為45的低分,這種極大的反差,使其高考總分遠遠低于本科錄取線。顯然,能否錄取這種“偏才”、“怪才”考生,不但公眾翹首以盼,也考量著高考的錄取公平。
事實上,已經向周海洋拋出橄欖枝的三峽大學,正在面臨著一種兩難的選擇。“破格錄取”卻很難過教育部門這一關,高考招生政策的制定者是教育部,而教育部并未授權各省招委或招辦審批個別學生“破格錄取”;其次,三峽大學非自主招生高校,周海洋也不符合自主招生的政策范圍。如此,三峽大學也處于了一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尷尬境地。
其實,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每年的高考,總會有個別不同凡響的“偏才”、“怪才”脫穎而出。他們并非人們所要求和所期待的那樣“全面”,卻在某一學科上表現出了獨特的才能。倘若按照正常的錄取渠道,這些“偏才”考生無疑與高校無緣。但高考的目的就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只要真正有才干的人,既使其嚴重“短板”,也應保障有施展的空間和受教育的機會,這當是高考的本意。而且,通過程序透明的招錄,并不影響高考制度的嚴肅性和公平性。
在這方面有很典型的例子。著名詩人臧克家當年報考青島大學時,數學是零分。然文學院院長聞一多卻慧眼識才,看中了臧克家在文學上的天賦,破格錄取了他,造就了一代詩人的成長。盡管周海洋今后能否在文學上有所建樹和造就,時下期盼過早,但他在高考中所展現出來的文學才能,教育部門不應漠然視之。給真正有才能的人敞開一扇大門,這樣的高考制度才更完美。
行文至此,又見另一新聞,說的是周海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決定放棄各大高校向他伸出的“橄欖枝”,明年再戰高考。“滿分作文不能改變命運,甚至高考也不能,改變命運的還是自己。”筆者在對周海洋的豁達、自信表示欣喜之時,更感教育部及高校應有對“偏才”、“怪才”考生“破格錄取”的膽識與智慧。“不拘一格降人才”,這應是全社會的共識。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