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08日 09:43:39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重慶考生民族造假”事件又起波瀾。
繼何川洋之后,近日北京大學接到了第二例重慶考生民族造假舉報。經查證,這名叫田中的考生報考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也是重慶31名民族造假考生之一。
然而,那份31人造假名單上的其他人仍然撲朔迷離──面對公眾不絕于耳的質疑聲,重慶有關方面仍未公布其他造假考生的有關情況,并宣稱“不對外公布是我們聯合調查組研究決定的”。
與此同時,重慶“2009年普招加分信息”名單也一度從招辦網站失蹤,網友懷疑這是為了避免有“好事者”與先前公示的名單相比較,從1萬多名加分考生中找到被剔除的31名存在問題的考生。
這是為什么?
民族身份“說改就能改”?
何川洋能被北大相中,絕非等閑之輩。可如此優秀之人,為何還要通過修改民族身份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據報道,巫山縣的去年高考文科狀元,在重慶市排名第六。但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在各種加分輪番上陣之后,狀元的成績排位迅速滑落到了第27名,與夢想中的北大失之交臂。如此之加分怪相,“就算何川洋這樣的優秀學生,也許他的父母看到其他人都在動手腳,也想給兒子加條‘保險繩’”。
那么改民族身份難不難呢?從法律規定來看顯然是難。在嚴格的審核程序下,為何仍不能杜絕“潛伏”者呢?《瀟湘晨報》說,根源就在于獲得高考加分,這雖是教育領域的問題,但解決之道卻在于教育之外。
本應由相關部門對那些幕后黑手進行徹查。然而這次事件中,網民卻成了揭露高考造假的主力軍,有關部門的執行力讓人深感憂慮。《人民日報》說,從“高考航模加分事件”和至今尚未平息的“重慶考生更改民族成分事件”來看,營私舞弊和弄虛作假的諸多環節,往往與一些地區、一些部門、一些手握權力者的瀆職乃至個別公職人員的貪腐有關。
正因如此,肅清高考造假,要揭露其背后的瀆職行為,嚴肅追究造假者的責任,而這離不開輿論監督與信息公開。肅清高考造假,有關部門理應盡快調查并公布事件真相,重慶方面也是迅速成立了調查組,然而真相卻“遲遲未至”。
有什么理由拒絕公開?
調查并公布造假考生的有關情況,應是調查組成立的前提條件,調查組有何權力和理由“研究決定”不公布真相?
聯合調查組的研究和決定,也許有它的道理。然而“家丑不外揚”,則讓始終關注此事的公眾,只能憑自己的理解猜測。
《人民日報》說,有人善意地認為,這也許是為了保護涉及造假事件的學生,避免被人肉搜索,因為他們還很年輕;也有人尖銳地質疑,那些沒有公開的造假考生,與已被曝光的兩名考生相比,有沒有更深的背景?這里面是否隱藏了更多的幕后交易?
《成都商報》的新聞中稱,“有自稱知情的人士稱,31名造假考生所涉及的政府官員,可能為數不少”。如果確系如此,那么招辦網站撤下名單的這個舉動就更加令人生疑,該不會打算“看人下菜碟”吧?
《新京報》也質疑說,又或者是怕“拔出蘿卜帶出泥”?改動民族顯然不是某一部門能單獨所為,少一個環節的配合,就不可能形成“天衣無縫”的結果。人們有理由懷疑,這一造假利益鏈中的任何一環被曝光,都可能讓造假人員像多米諾骨牌那樣“順勢倒下”,重慶相關方面作出“不公布名單”的決定,也許有某種“顧全大局”的考慮。
時至今日,重慶這31名涉嫌更改民族獲得高考加分的學生所牽扯的問題,已經遠遠不是他們個人和家庭的錯誤行為,而是涉及到了整個高考加分制度乃至社會的公平正義,公眾理應知曉事件真相;與此同時,《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也規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切身利益”的信息,政府應當主動公開。
涉及全國考生利益的信息,重慶方面有什么理由拒絕公開?
當心反而激發了搜索熱情
重慶方面拒絕的態度不僅把公眾的思路引向消極的方向,反而激發了網友的搜索熱情。《今日早報》說,在信息傳播如此迅速的今天,要想“躲貓貓”是躲不過去的。
繼續掩蓋真相,試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結果是不但遮不住丑,反而會印證“丑聞會傳染”這一遮丑定律。《新京報》說,如今重慶市招辦嚴守一份名單,除了引人遐想,也是對公信力的嚴重透支。
面對事件真相,面對公眾質疑,唯有公布造假者名單,還公眾一個交代,才是對當事人真正的保護。《南方都市報》說,人們希望重慶有關部門能夠重拾話語權,開誠布公地用全部的真相終止公眾惡意的想象和想象中的審判。(渠宏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