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日全食觀測:學校為何“冷熱不均”
2009-07-23

(2009-07-23 11:05:32) 稿件來源:新華網江蘇、海南頻道

記者 凌軍輝、鄭瑋娜

    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激發了國人空前的天文熱,相關地區和有關組織都把此次日全食作為發展天象經濟、普及天文知識的良機。然而,與社會各界的熱情相比,各地中小學校顯得熱情不足,甚至有點“冷淡”。

    教育界人士指出,此次日全食遭學校“冷遇”,一方面由于觀測期正處于暑假,組織難度大;另一方面也說明當前很多中小學校對科普教育重視不夠,加強學生科普教育迫在眉睫。

    7月22日,指導老師指導小學生如何觀看日全食。當日,我國出現了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觀。海南不能觀測到日全食,只能觀測到日偏食。由于月球遮住太陽的面積較大,這次仍將是海南歷史上罕見的日偏食。

    新華社記者 趙穎全 攝

   7月22日,市民在觀測日偏食。

    7月22日,一名小學生觀測之余閱讀日食的科普材料。

    7月22日,我國出現了罕見的日全食奇觀。雖然海南不是最佳觀測地點,只能觀賞到日偏食,但群眾熱情不減,很早便來到海口萬綠園進行觀測。

    新華社記者 鄭開君 攝

日全食觀測:學生家長熱 中小學校“冷”

    記者在江蘇、海南等地調查發現,22日的日全食和日偏食吸引了眾多市民觀看,其中學生和家長是觀測主力軍。

    “孩子,快看,這就是日偏食。”在中國最南端的城市三亞,來自福建的一對父子正在觀看日偏食,正在福建上中學的小文說,這是他第一次真正看到日偏食,而近兩天他通過網絡已經提前“備課”了,已經對日食現象有了一個較全面的了解。小文的父親對記者說:“我認為日食是對孩子進行科普教育的好機會,在美麗的天涯海角大海邊能目睹到‘日偏食’的美妙光影,對孩子來說實在非常有意義。”

    來自浙江臺州新橋中學教初二年級科學課的老師梁小榮,為了讓孩子能在海南觀測到日偏食,他還專程從浙江帶來了特制的日全食觀測鏡。梁小榮說,如果在浙江我可以帶著孩子去看日全食的奇觀,但是既然來到了三亞,雖然錯過了日全食,就不能讓孩子再錯過日偏食了,這是讓孩子了解天文知識,熱愛科學,培養她興趣的最好時機。

    南京市民王興榮22日上午6點就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兒子驅車前往高淳觀看日全食。雖然不期而至的陰雨使得觀測效果大打折扣,但當日全食出現時,兒子興奮地叫著“天狗吃太陽了”,讓他覺得“不虛此行”。“我上高中時,曾經出現過日食,當時全校師生集體到操場看日食的情形至今仍記憶猶新。”王興榮說,這次正好處在暑假,雖然學校不組織學生集體觀測,但兒子興致很高,所以趕來親身體驗一下日全食。

7月22日,冰城小朋友在哈爾濱市兒童少年活動中心觀測日食。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

7月22日,市民在長春文化廣場排隊觀看日偏食。新華社記者 姚琪琳 攝

7月22日,一名小男孩在昆明東風廣場上觀看日食奇觀。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 攝

    記者采訪中發現,很多家長和學生都想通過“日食熱”這一時機,了解到更多的天文知識,很多家長在22日這一天,寧可請半天假,也不讓孩子錯過這一增長知識的好機會。

    與家長和學生的熱情相比,各地中小學校顯得“熱情不足”。記者發現,除了少數中學舉行天文夏令營組織學生集體觀測日食外,幾乎很少有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觀測。在南京,一些小學通過“一線通”校園手機平臺,給家長發去提醒短信和觀測常識。

    多位小學校長表示,之所以沒有組織孩子們集體看日食,主要出于三個方面考慮,一是正值暑假期間,老師孩子都已放假,一些學校還進行了校舍翻修,人員和場地很難到位;二是當前甲型H1N1型流感還在蔓延,組織學生集體觀測日食有傳染風險;三是很多家長都給孩子安排了豐富多彩的暑期計劃,學校不方便干擾。

    7月19日,在天津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小天文愛好者們佩戴太陽觀測護目鏡模擬日食觀測。新華社發(李想 攝)

    “其實場地、人員問題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如果是因為暑期就無法組織學生,那為什么很多學校都有大量學生在補課?”王興榮認為,學校對日食觀測反應“冷淡”充分說明當前義務教育階段中,對科普教育重視不夠。

    南京一些小學老師告訴記者,2001年新課改后,關于自然科學方面課程一定程度被削弱。以前《自然》課貫穿小學全部學習階段,從一到六年級,每學期都有。新課改后,《自然》改名為《科學》,只在三到六年級開課,每周2節,一、二年級不開設科學知識普及課程。“目前,幾乎所有幼兒園都開設科普知識相關內容的課程和活動。孩子升入小學后,反而有2年科普知識空擋期。這個遺憾希望有關部門重視。”一位小學《科學》老師這樣說。

    海口一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學校長說,海南進行課改后,初中已沒有自然科學這門單獨的學科,而是并到了地理課。相對而言,對天文知識的介紹和學習很欠缺,而且初中也是孩子升學的關鍵時期,由于升學的壓力,造成長期以來對天文等科學學科重視不足,使得孩子的這方面教育極其缺失。“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認為讓學生學習天文等科學知識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各地都在提倡素質教育,就是要求學生知識面廣,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不是一味的死讀書。”

    7月21日,在安徽銅陵新建成的太陽歷廣場,來自北京的中小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調整觀測設備。新華社發(郭晨 攝)

    海口市青少年宮22日組織文學興趣寫作班的50多位小學生觀看了日偏食的整個過程,該興趣班輔導老師王明麗告訴記者,此前海口市青少年宮也沒有涉及天文的相關興趣班,孩子對日偏食的知識幾乎完全不懂。來之前,他們專門給學生們介紹了日偏食的知識,通過現場觀看,更有了直觀的感受,回去之后將組織學生將觀看的經過和感受寫成作文,參加作文比賽。

    在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下,《科學》課程的地位遠遠低于語數外等主課。在南京一所小學教《科學》的張老師表示,在新加坡、法國等國家,《科學》是一門主課,不僅課時多,而且教學方法也偏重實踐。新加坡的小學生畢業要考“語、數、外、科”四門,而我國目前只考“語、數、外”三門。“目前,我國一些地區,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山區,小學階段的科學課程內容簡單,教學手段比較單一,難以適應教育現代化要求。”

   7月22日,三位中學生在濟南體育中心用膠卷觀看日食奇觀。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海南省科學技術協會青少部一位工作人員說,他們很少給青少年提供系統學習和介紹相關天文科學的機會,只是會組織一些科技創新比賽。她認為,科技創新比賽之所以能長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多升學考試中,在科技創新比賽中得過獎的學生會加分。而學習天文科學知識卻沒有這方面的激勵機制,所以學習的人也很少。“但對于青少年來說學習天文科學知識是非常必要的,通過這樣觀測日食的途徑,可以培養青少年學習天文學的興趣,讓他們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崇尚科學。”

    從小開展科普教育,除了能提升人本身的素質之外,還對國家的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有關教育專家表示,現在科技飛速發展,每個國家都越來越離不開科學和技術。我國人口眾多,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社會需要一大批懂科學技術的專業人才。從小開展科普教育,不單單是為了增加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實際上也是為中國培養科技后備人才。

    “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不僅在于傳授一些科學知識,更在于從小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蘇省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殷飛認為,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硬件條件有了極大提高,目前和發達國家的主要差距在軟件,其中科學教育是重要薄弱環節。

    溫總理曾在同濟大學即席演講時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雖然這段話不能狹隘的理解為應關注天文知識,但在中小學加強科學教育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殷飛認為,一方面,中小學應重視科普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應更多采用實踐、實驗、游戲等互動方式,尤其應充分利用“日食”等良機,提高孩子學習科學的興趣。另一方面,政府應進一步加大對科協和科普基地的扶持力度,拓寬學生獲得科普教育資源的途徑,鼓勵各類志愿者更多從事科普工作。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先心兒童的“心”聲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