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繼軍 魏 星 2009年07月28日08: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地處城鄉結合部的重慶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的學生們終于盼來了一片好的運動場地,學校不久前新建了塑膠操場。5月14日下午,1200多名學生身系紅飄帶,打起了安塞腰鼓,在嶄新的運動場地上播撒歡快。
同日,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推進會在重慶市舉行。教育部部長周濟來到這里,與同學們一起打鼓、拔河、打籃球。他說:“南岸區高度重視學校體育工作,城鄉并進,中小學體育工作整體上處于領先水平。”
農村學校一度設施匱乏
辦一場運動會等了一個月
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地處南岸區邊緣的重慶市84中是一所農村學校,3年前,學校僅有一塊“巴掌大”的泥土操場,由于場地狹窄,上體育課老師只能無奈地將學生拉到鄰近的馬路上跑步。
在體育教師余淑亨看來,把馬路當成跑道還不是他心中最大的痛。“只要一天時間的運動會我們曾經等過一個月。”余淑亨苦笑著回憶,“學生們天天盼著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可操場一下雨就成了一堆爛泥,好不容易等到泥土快干透了,又來一場雨。于是一個運動會等了一個月都沒有開成。”
有一塊像樣的運動場,成了84中全校師生最大的期盼。對于城鄉二元結構十分突出的南岸區來說,84中只是一個縮影,該區眾多農村學校體育設施均極度匱乏。
“無論城市學生還是農村學生,都應該同樣享有優質的體育教育教學環境。”南岸區教委主任汪平說。南岸區2007年起加大了對轄區學校標準化建設的力度,投入專項經費落實學校體育設施設備建設。2007年和2008年,南岸區投入2000多萬元改造學校體育場地和設施,區內4個鄉鎮全部的農村學校運動場地得以全面改造。
在這種大規模的改造中,84中自然也是受益者之一。2007年,學校原有的泥土操場擴大并被硬化成水泥操場,去年又擁有了200米的塑膠操場。
“現在完全能滿足學校安全開展體育活動的需要。”余淑亨指著學校靚麗的塑膠操場自豪地說,“學校運動會要開一個月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改造場地同時創新體育項目
城鄉學校體育教育和諧發展
借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東風,南岸區積極引導各個學校針對青少年的特點和愛好,因地制宜地開發新穎多樣的體育活動形式,為校園內和諧體育增添了新活力。
海棠溪小學有將近80%的學生為農民工子女,針對農民工子女流動大的特點,學校將傳統體育項目與民間體育活動相結合,創造選用了蛇保蛋、跳房子、打老鼠、趕小豬等一大批鄉土氣息較濃、參與面廣的民間體育活動,不僅激發了農民工孩子參與運動的興趣,還培養了學生的交際意識。
廣益中學背倚重慶南山文峰古塔,受專業運動場地狹小限制,學校充分利用黃桷古道、文峰古塔等天然“障礙設施”,因地制宜設置了學生健身鍛煉場所。近年來,在保證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基礎上,廣益中學堅持開展“踏古道勇爭第一,登文峰勇攀高峰”登山活動,師生們在登山的過程中既親近了自然,又鍛煉了身體。
“學生的精神狀態明顯好于往屆。”重慶市11中今年重點本科上線率比去年增長了13%,談起高考取得了優異成績時,學校黨委書記鐘進友將部分功勞計在了體育教育頭上。
據介紹,重慶市11中于2007年提出了“健康伴我一生”口號,并在學校運動會中增加了跳長繩、大風車等集體項目,吸引了更多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下晚自習后,畢業班學生都自發在操場上跑步、打球,學生們普遍認為鍛煉后睡得更香,更有利于學習。”鐘進友說。
城鄉學校體育設施的均衡,為南岸區實現區域間和諧體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如今的南岸區,陽光體育運動在各級各類學校蓬勃開展,參加體育鍛煉已成為廣大青少年的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