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30日 08:08北京晨報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應屆畢業生在面臨就業時遭遇了更多無奈。 晨報記者 李木易/攝 就在一年一度畢業高潮來臨之際,繼“被自殺”、“被自愿”等詞匯風行網絡之后,“被就業”成為新的流行語。7月12日,西北政法大學一位網名“醬里合醬”的應屆畢業生在論壇上發帖表示,自己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突然“就業”了,就業協議書上是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公司名稱,還赫然蓋著該公司的大紅公章。他“太興奮了”,于是發帖慶祝自己“被就業”。 這則帖子短時間內被訪問18萬次,跟帖1600多條,不少大學生在此交流自己“被就業”的經歷。結果一些論壇上出現了批量“被就業”群體,“被就業”一詞也隨之走紅網絡。 引子“被就業”是“個別現象” 7月24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稱,盡管上半年全國已有415萬高校畢業生落實去向,就業簽約率為68%,但仍有近300萬畢業生仍未實現就業。 這是繼教育部此前公布就業率之后,又一部委公布了相同數據。發布會現場,有記者對“被就業”提出質疑,人保部負責人強調:“對于個別弄虛作假的情況,政府部門不會放任。” 本周一教育部也正式表態,稱“被就業”只是個別現象,一旦發現哪所學校就業率造假,會對該校的就業工作“一票否決”,但又強調“不會對所有學校進行調查”。那么,“被就業”問題會就此畫上句號嗎? 學校 “準就業”環節容易出問題 “今年不太好,工作不好找。”這是北京某“211”、“985”學校一學院就業工作負責人說的第一句話,這大概代表了今年不少高校學院負責人的心聲。據這位負責人介紹,雖然具體數據并不明確,但全校就業比例應該不到60%。 惟一讓這位負責人慶幸的是,就業率數據并不由他們負責,而是由“學校就業處”制作。“就業率統計是由學生直接通過計算機輸入到學校的系統中,就業處數據庫自動生成,我們學校是這樣的,其他學校的情況應該也差不多。”該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學生就業處”在各個學校名稱并不一致,有的也叫“就業指導中心”,主要負責幫助學生就業以及一切善后工作,包括學生檔案、戶口的處置。實際上,這正是就業率“造假”的出口之一。 據介紹,目前就業統計分得非常詳細,內容包括出國、升學、簽就業協議、服務西部和服務基層、簽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證明、自主創業、自由職業等單項。其中前四項是無法造假的——出國和考研的數據直接進入數據庫;簽就業協議就是指三方協議,戶口和檔案將直接從學校調入單位;服務西部和服務基層,就是去社區、當村官,二者檔案都留在學校,兩三年之后說不定能解決戶口。然而,除了這幾項,后面的幾項能否如實反映問題就很難說了。 “簽勞動合同,就是和單位簽了正式的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證明,就是由單位證明你在那里工作,這個就不好說了;自主創業呢,就是開飯館、開小店;自由職業者,就是在家呆著寫東西,撰稿。”該負責人表示,可能的問題就出在這幾項上。 數據 “有水分但沒問題” 一份內部就業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上述京城某高校中,就業率排名第一的學院就業率為94.03%,倒數第一的僅為18.18%,平均則為56.53%。而從具體就業去向上看,“用人單位證明”是絕對的大頭。 “用人單位證明,可以表示那些人可能在某個地方實習、臨時干著,沒有穩定下來,但至少說明有著落了。”該負責人表示,所謂“靈活就業”指的就是這一類畢業生,他們可能還在單位實習或者做臨時工,甚至仍處于流動狀態,沒有勞動合同,保險之類的就更不用說了,但能開出證明至少說明有地方落腳了。從老師的角度講,當然希望學生盡量能找到工作,但退而求其次也是沒辦法的。 以該校排名第一的學院為例,兩個專業共67人,除了8人考上研究生、2人出國、6人簽訂就業協議以外,其余所謂的就業人員全部是“用人單位證明”。而若拋開考研、出國這種非正式就業,真正落下戶口和檔案的僅為6人,不足全部人數的零頭。 用人單位證明很好辦,用學生的話來說,“可以隨便找地方開一個。”但讓學生出示用人單位證明,多少還是有些“脅迫”的味道。一位畢業生表示,雖然很多時候學校和老師不會給出明確要求,但一般會要求學生至少開個證明來,否則辦理離校手續會不那么順利。 對此,該負責人強調,“我聽說過有些學校不出示證明不給畢業證,不過我們沒有這樣的。” 就算是這樣,比起往年,今年的就業率依舊令人擔憂。該負責人坦言,讓他們擔憂的是不少學生可能被用人單位欺負,“比如去飯店里打工,你先交些服裝費,過一段時間你不干了,那這些錢也不會退給你,一個大學生,福利沒有保障,什么休假、補貼都沒有!” 不過擔憂和無奈之余,學校方面卻并沒有過多壓力。“有水分但沒問題。”該負責人如此評價就業數據。“為什么說沒問題呢?因為雖然這些人現在臨時找的地方開的證明,但他們畢竟工作了,到了8、9月份,他們也許換個單位,但一定是在工作的,不會有誰干等著什么都不干吧!”
根源 學生、學校各取所需
很多人在聽聞就業率“造假”之后,第一反應就將矛頭指向了學校,認為學校有意為之,但該負責人強調,對于學校來說,唯一的動力僅來源于“招生指標”。據介紹,目前各學校每年正規的招生指標均為統一安排,就業率是影響招生指標的因素之一。如果就業率低的話,那么招生指標也可能相應減少,就直接影響到招生。
事實上,“被就業”的最大受益者可能仍然是學生本人,因為這可能是他們當前能得到的最好的結果——即便沒有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他們至少要給戶口、檔案找個落腳的地方。尤其是農村出來、身在外地的大學生,如果沒能在城市里找到就業單位接收,往往要折返家里和城市之間數趟,一些畢業生因為太過麻煩,干脆任由學校處置。此外,學生們還必須面對另一個部門,那就是“人才市場(勞動人事部門)”。由于各省市的規定并不統一,一些地方出現拒絕接收應屆大學生的情況,尤其是原本是農村戶口的學生,轉為城鎮戶口之后,拿回當地市鎮往往被要求找個單位掛靠,否則不予接收。“這牽扯到本市失業率和低保支出的問題,我們也沒辦法。”某工作人員表示。
如上文提到的,在就業方式中,“簽三方就業”、“服務西部和服務基層”這兩種就業方式是可以把檔案和戶口留在大學所在城市的,其他就業方式都很難,可是并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一般而言,各城市給予“應屆畢業生”的落戶政策比較寬松,從畢業到該年年底,只要應屆生戶口還在學校,如果能與一些有權接收戶口的單位“簽三方就業”,戶口仍舊可以落下來,而如果戶口打回家去了,那就毫無機會了。
不少“就業處”就提供這種便捷。如上所言,學生最后善后工作由就業處完成,所以他們有權利決定學生戶口和檔案的去留,通常來講,碰到學生有這種需求的,他們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只需要學生提供“用人單位證明”,并強調“單位有可能簽三方”,那么戶口和檔案就可以繼續放在學校,而不用那么快打回家。
結論 就業率造假,大家都無奈
對學生來說,由于應屆畢業生戶口進城有制度上的優勢,為了把戶口、檔案留在大城市,他們寧愿通過假簽約某些單位以換取半年的緩沖期。學校應該對這種行為說不嗎?大概不會,畢竟這也許是他們能為學生做的最后一件事了。
對學校來說,出于有利于招生的出發點,要求較高的就業率。那么工作人員施展拳腳,順理成章地給學生編排崗位豈不正是皆大歡喜的結果?畢竟于情于理都是說得通的,況且還的確不違反制度。
但問題在于,“這些‘被就業’的畢業生其實仍未就業。按照相關規定,他們本能獲得一些就業幫扶、援助,但現在既然他們已‘被就業’,那就只能穿著‘皇帝的新裝’,自己四處謀求出路。”翻開近期媒體報道,就業率造假“坑害了部分學生”成了多數評論和專家的主基調。“在虛高就業率的指引下,就業工作只會越走越偏,甚至忽略了本來最值得關注的就業困難群體,各方出臺的優惠政策也可能會脫離真實情況,淪為擺設。”
記者發現,就業率“造假”絕非孤立現象,而應該聯系到高考棄考以及生源流失等問題綜合考慮。“如果讓我回到四年前,我絕對不會參加高考了。”多位農村生源的畢業生向記者如此表白。他們考入大學的時候幾乎帶著全村人的憧憬,四年花了數萬的學費,畢業之后卻連工作都找不到,都無顏回家見每日勞苦耕作的父母了。
而這還是其次,更重要的是“考入大學就由農村戶口轉為了城鎮戶口”,現在就算是回到原籍,也不可能再分到土地了,種種待遇甚至不如他們很多高中畢業就出外打工的同學。對他們來說,原本大學給了他們信心和希望,結果畢業的時候,二者又全被擊碎,那他們還剩什么呢?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無奈的結論,那就是:雖然就業率造假現象的確存在,但于理于法,居然還真就挑不出什么錯。這就是就業率“造假”背后的真實邏輯。
記者手記 悖論背后沒有過錯的過錯
如黃仁宇在其《大歷史》中所言的,歷史事件的進程中,就算是領袖也很難看清整個事件的進展,更無從決定歷史的走向,也就不宜去追究所謂的道德上的錯誤了。在高校就業率“摻水”的問題中,各方面臨的問題正是如此。
學生就業率飽受質疑的“造假”背后,學校是否有意為之?學生是否有意為之?相關部門又是否有意放水?如果無法得出“有意”的結論,我們從道德或者法律層面進行評判便都不切合實際。
而這當中,唯一可以拿出來批判的,是在各個環節中都存在運轉失靈情況的整個制度。
學校就業率排名背后潛藏的是招生困境。雖然目前國內高考學生依舊眾多,不過好學生挑選學校的自由正在凸現,尤其是在香港以及國外大學敞開大門的背景下,今年考生棄考以及生源大批量流失已經引起眾多專家的“抨擊”,稱這是“教育的絕境”。
至此,學生棄考的原因又回歸到了“就業”問題上:如果畢業了就要失業,而且戶口、檔案之類的還得打回原籍,讀這個大學還有什么意義?
一連串看似獨立的現象背后,潛藏著一條隱性的邏輯鏈條。主導這條邏輯鏈條的,是不合理的制度在壓迫當事各方,推著當事人一步一步走向自己本不希望去的地方,而非當事人在借制度缺陷營私舞弊,這就是“悖論”。
實際上,任何事情只要上升到“悖論”的地步了,那當事各方的態度已經無關緊要。如果不從根源上理清其中邏輯并思索解決方案,而僅僅試圖縫縫補補或是捂住眼睛,那類似的情形只怕年年都會上演一次,屆時恐怕才真的是“教育的絕境”了。
來源:鳳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