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福利国产在线观看香蕉-91福利视频合集-91福利视频免费-91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主播大尺度精品福利

“狀元秀” 秀出的是什么?
2009-08-04

2009-08-03 13:54 來源: 廣州日報

    廣州日報訊(記者陳向軍 實習記者李貝)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完美謝幕,但是各地各式的“謝師宴”和“狀元秀”卻層出不窮。昨日(8月2日)上午,在德慶縣城內就上演了一處“狀元禮”,一下子時光倒流,讓人們彷佛回到了宋代。

圖:狀元們騎著高頭大馬游街

    來自高州的廣東省今年高考生物類總分“狀元”陳磊,珠海的廣東省今年高考文科總分和選考歷史“雙料狀元”陳俊任,德慶縣今年高考文科“狀元”覃漢華、理科“狀元”郭德銘4人身穿厚厚的宋朝狀元服,分騎4匹高頭大馬,在“老先生”的引領和獅隊、六佾舞隊、禮儀隊、羅傘隊、嘉賓隊、學生隊以及大批群眾的簇擁下巡游宋街,向學宮邁進。針對此SHOW,外界褒貶不一,議論紛紛。狀元秀,秀的究竟是什么?民眾對此有正反兩種聲音。

    反方:此“狀元”非彼“狀元”

    1 現在的“狀元”數量太多了

    有反方意見認為:所謂狀元,這是科舉時代的象征,從一般的書生到秀才,從秀才到舉人,再到狀元,這一路走來,不可謂不艱辛,“十年寒窗”比我們現代人的理解要更加的苦,其難度也不可謂不讓人畏懼,所以才有了《范進中舉》的故事。狀元的產生若是和平時期,也就是每三年才1個人,不可謂不金貴。而如今的高考,每年一次,各地各省甚至各縣都有自己的狀元,什么單科狀元,文、理科狀元更是層出不窮。

    2 高考狀元不等于科舉狀元

    古代的科舉考試,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正如當代的公務員考試一般,一旦金榜題名,就成為國家的正式官員,進入了國家人事部門的管理體制。而我們如今的這些“狀元”則不然,雖然高考競爭的激烈和殘酷已經被論證和證實過,但是名校“入場券”并不能和古代的“狀元”相提并論。他們僅僅還是需要繼續學習的孩子,還不能向古代的“狀元”那樣,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

圖片來源:三晉都市報

    3 現在“狀元”的含金量有多少?

    這是不少反對人士提出的疑問。考了高分得了第一,當然是值得歡喜和慶祝的事情,這又要回到我們數年前的論題,“高分=高能=人才?”進了清華、北大這樣的名校,4年過去后,到底有多少能在自己的崗位上作出如同當年“騎馬游街”“行狀元禮”那般風光成績的人呢?這種看似獎勵的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對學子的“殘害”。過分的吹捧,讓學子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位置。

    正方:重現古禮 對后人有激勵作用

    1 重現古禮保護中國傳統文化

    部分支持德慶狀元秀的人認為,此次“狀元游街”摒棄了西洋博士服而改成了宋代傳統的“狀元服”,此種轉變更加體現了人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和贊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當人們對傳統和古禮的淡忘和漠視之時,更需要一些行為來提醒公眾切莫忘記“根”和“本”。而把古代的“狀元游街謝禮”延續至今,由“高考狀元”來承擔這一責任,正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

    2 對“后人”有激勵作用

    另有不少高考學生的家長們十分歡迎這樣的活動。據報道,此次德慶“狀元秀”并非是單純的SHOW,更是一場經驗介紹大會,為此,專門有家長帶著自己的兒子前來觀禮。珠海的李先生就說,兒子今年高考僅上二B線,決意復讀明年沖刺重本,所以千里迢迢來取經。“狀元們”的經驗和特殊的學習方法,有不少地方可以讓“后人”借鑒,自然也就深受不少家長的歡迎。

    《福建日報》社評《“狀元秀”別再鬧騰了》

    (節選):新舊狀元重要的差別,還不在量上的稀少或者泛濫,而是在身份上大不相同。歷史上的科舉考試,是朝廷選拔官員的手段,狀元同其他進士一樣,一旦金榜題名,便進了國家人事部門的管理體制,可以馬上接受朝廷任命,成為國家的正式官員。而我們如今的這些“狀元”則不然,他們只不過取得了進入高校繼續深造的“入場券”,具備了被某所高等院校錄取的可能性,還不可能馬上為社會服務,更不要說為社會做出什么了不起的貢獻了。這就像某人得到一張高級戲園子的戲票,座位很靠前。但他進了戲園子之后,是不是好好看戲,能不能學會這出戲,出了戲園子自己能不能把這臺戲唱下來,或者編出新戲,全是沒準兒的事兒,更不要說成為名角了。那么,對這樣一個僅僅考了好分數的考生,冠以“狀元”之名,報紙電視上大吹大擂,登出的照片比勞模的還要搶眼,妥當不妥當?有的地方更是匪夷所思,竟然搞起了披紅掛花騎馬游街之類的鬧劇來。這些做法,對涉世不深的年輕人不能不是一種熱乎乎的“戕害”。

    “中了狀元”,考入了著名高校,值不值得高興或者自豪?當然值得。這張入場券并不是輕易就能拿到手的。但凡事都有一個限度,一旦狂傲得離了譜,忘乎所以,錯以為這張戲票就是諾貝爾獲獎證書,那就有點走火入魔了。瓜田先生以為,青年學子進入了這個誤區,社會和媒體的起哄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幾年前,我的校友兼同事朱鐵志先生曾給北大的學弟學妹們寫了一封情詞懇切的公開信,奉勸大家正確評估自己的位置和分量,不要過于狂傲,貽笑大方。這原本是好意,不料言者諄諄,聞者渺渺。據說反應也是有的,但網上的帖子聲討者居多,支持者稀少。那么多的聰明孩子,卻聽不懂別人這樣珍貴的勸告,說明媒體不負責任的炒作坑人不淺。

    如果市民們每年都從報紙上見到幾個高考“狀元”的大照片,并記住了他們的名字,而對像黃昆這樣做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卻一無所知,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毛病,需要反思,需要檢修。

來源:大洋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項目推薦
春蕾計劃:她們想上學
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她創業計劃項目
薪火同行國際助學計劃
e萬行動(孤兒助養)
2021“暖巢行動”公益項目揚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學項目第二期
壹基金溫暖包
小善大愛免費午餐
關愛困境老人
愛心包裹項目
貧困白內障的光明
困境兒童關懷
關懷貧困母親
企業郵箱 |  隱私保護 |  客戶反饋 |  廣告合作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服務條款 |  網站地圖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備17029845號-1???京公網安備110102000421號
版權所有:公益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