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8月14日 08:15:41 來源:文匯報
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最基本的要素是質疑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單是高等學校的職責,基礎教育所起的作用甚至更為重要。創新本不神秘,當創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時,那些看起來平凡的現象恰恰反映了大成效
隨著中國向創新型國家邁進,眼下,高等院校尤其重點大學都越來越重視創新教育,中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開始受到關注,大家正探索創新教育的各種形式。在推進創新教育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避免何種傾向?
創新教育不能成為優秀學生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不能局限于優秀學生。如今,即使在重點大學,多數學校的創新教育也只針對少數優秀學生。如果說,剛開始搞創新教育時,先在部分學生中試驗再逐步推開,這當然在情理之中。但恐怕很多學校并非如此打算,因為他們認定創新教育只適合于優秀學生。其實,學生都具備潛在的創新能力,問題在于能否得到開發。上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提出假設:一個正常健康的人只運用了其能力的10%。其后,奧托估計,可能只用了4%。而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正是教育的責任,正是創新教育的基本任務。當然,對于不同能力和基礎的學生,創新教育的方式應該有所不同。這恰恰是對教育者的挑戰,即如何因材施教,盡可能讓每個學生的創新潛能都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
總之,創新教育不能成為優秀學生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不能成為重點大學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并非只是重點大學的事。當前重點大學都比較重視創新教育,而在一般的高等院校,情況就不一樣了,很多普通高校還沒有把創新能力培養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在他們心目中,創新教育是重點大學的事情。其實,一般高校甚至中專和技校一樣應該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創新體現在不同層面上,就像一個金字塔,獲諾貝爾獎的科學發現可看成是創新金字塔頂端,而工廠里的技術工人也可能作出技術創新,那是創新金字塔的底部。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底層的創新者,社會需求越是量大面廣。畢業于一汽技工學校的王洪軍,創造出一整套實用又簡捷的轎車車身鈑金整修方法——“王洪軍轎車快速表面修復法”,于2007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不同層面學校的學生一樣有可能作出創新,不同層面的學校都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責任,只不過不同類型和不同層面的學校對創新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可有所不同,有的注重于科學前沿的創新,有的重視技術創新,技校等等則可以更專注于技能創新。這才體現創新教育的百花齊放。
總之,創新教育不能成為重點大學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不是科學家和高級技術人員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不能只是少數教師的事。在很多學校,不僅創新教育,許多教育改革也只是少數教師的事情,多數教師成了旁觀者。其實,普及創新教育一定要發動所有教師,沒有所有教師參與,創新教育很難在一所學校普及。要使所有教師都愿意參與創新教育,除了啟發引導,學校還必須有合適的機制。
總之,推進創新教育應該是所有教師的責任,而非少數教師進行試驗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不能只限于科技。如今一談創新,就說科技。其實創新意識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是需要的。一個真正有創新意識的民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都不斷作出創新,社會因此而能更好更快地進步。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最基本的要素是質疑和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不單是高等學校的職責,基礎教育所起的作用甚至更為重要。
一句話,切莫把創新教育當成未來科學家和高級技術人員的“奢侈品”。
創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時,一切都不是“奢侈品”
我們無須用什么指標去衡量高等院校學生乃至我們民族的創新意識。創新本不神秘,當創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時,那些看起來平凡的現象恰恰反映了大成效。
當創新教育真正普及之時,你可以看到,學生在課堂上會隨時舉手發問,師生互動的情景變得平常;教師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因為非如此難以面對學生的創造性發揮;學科的界限會越來越模糊,因為創造性的思維難以受界限束縛;大學的招生自主權越來越大,因為考試成績不再是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大學里不再崇尚統一教材和精品教材,因為那可能限制創造性思維;課外創新團隊不再由學校組織,因為學生自己有著強烈的創新欲望;陷入網癮的學生會越來越少,因為更多學生試圖展示潛能而少有無所適從的空虛;學校會越來越開放,因為創新源于問題,而問題源于社會與實踐;中學生不必一味追求讀大學,因為不同層面的學校都可能提供創新教育,而擁有創新技能的大專生、中專生更容易被社會接受,等等。
這一切,都不神秘;這一切,都不是“奢侈品”。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 )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