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有核心價值觀
來源:公益中國網 作者:潘軍強
價值觀這個詞,我想大家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那么,什么是價值觀?作為教育,又需要什么樣的價值觀?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際上意義深遠。特別是在這個物欲橫流、人心浮躁的年代,更加需要我們靜下心來思考,并在思考中激活。
價值觀是指一個人對周圍的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一句話,價值觀決定人的行為。人們事物的看法和評價在心目中的主次、輕重的排列次序,其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看法,就是核心價值觀。舉個例子,有一首詩,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在詩人心目中,核心價值就是“自由”。價值觀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時間、地點、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總是相對穩定和持久的。但是,隨著人們的經濟地位的改變,以及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改變,這種價值觀也會隨之改變。就是說價值觀也處于發展變化之中。這是符合科學發展觀這個理論的。
一、教育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涵
教育價值觀,是指人們對整個教育核心價值或基礎價值的看法或觀念,對其他的教育觀念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與其他的教育觀念一起規范著、指導著或調節著人們的教育行為。
教育核心價值觀就是指人們對教育的根本看法或信仰。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教育,到底意味著什么?你所回答的內容就是教育核心價值觀。我想,大家心目中都有屬于自己的答案。我認為,從哲學的意義上講,教育核心價值觀體現為三個層面:
1.教育意味著啟蒙人。啟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那么新世紀的今天,啟蒙意味著什么?還有沒有存在的意義呢?我們的教育有沒有賦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義上的‘公民素養’,倫理意義上的‘道德底線’,文化意義上的‘道德情懷’和心靈意義上的‘愛的能力’?有沒有告訴學生如何尋找‘人何以為人’的答案。”?今年杭州發生的人行道撞人的“
2.教育意味著解放人。教育的本質在于解放人。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功奧秘,其實就是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人民群眾的創造力。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是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結果。21世紀,人類已跨上信息高速路,改革開放30年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教育事業走上了快車道。教育教學思想理論等到空前突破。新時期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使教育在新世紀經濟競爭和社會發展上的戰略地位愈加重要。這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解放思想,打破陳規,有分析地借鑒國內外的先進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我們應該看到在30年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教育的解放仍然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當務之急,教育的能量還沒有充分釋放。
3.教育意味著提升人。大家知道,我國是人口大國,卻不是人才強國,是經濟大國,卻不是經濟強國。這其中的根源與我國的教育息息相關。當今國際和地區之間競爭日趨激烈,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與科技的較量,實質上卻是人力資源開發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的較量。當前,我國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我市也提出了人才興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質之城等戰略部署。近日市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擴大)會議提出了高舉生態、科技“兩面大旗”,推動臨安轉型升級的科學發展的大會主題。這些戰略目標的實現歸根到底要依靠教育,依靠教育來提升人。近年來我市教育緊緊圍繞“持續均衡協調快速發展,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奮斗目標,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著力辦好優質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當今教育核心價值觀失落的原因
我國現階段正處于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市場經濟使社會蒙上了一層濃重的商業色彩,在西方價值觀與東方價值觀的碰撞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念出現了“真空”。當今社會多元化發展導致教育行業核心價值觀出現失落,主要的原因有這么三個方面“
一是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導致“拜金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現代人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但對于價值的指向則發生了根本的逆轉,把價值的主宰——人本身忽視了,而是轉向了物的方面。社會往往以金錢作為衡量價值的尺度,這已成為風氣。這種風氣必然會影響到教育這塊陣地。現實生活中,教師的工作福利待遇與其他職業相比,不占優勢,并且很多的地方普遍偏低,這也導致教師心理失衡,價值失落,繼而產生“拜金主義”。
二是基礎教育體制性缺陷,導致“功利主義”。我國教育計劃經濟的體制性缺陷是明顯的,高考指揮棒仍在,這就導致教育功利主義的蔓延。教育功利主義是一種追求教育的短期行為、急功近利,以追求名利為出發點和最終目的的教育價值取向。當前,功利主義已滲透到了教育的各個角落,教育中的拜金主義、拜權主義、分數掛帥、文憑至上,科研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為、學術腐敗等等都是功利主義的典型表現。教育功利主義違背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原則,破壞人的可持續發展和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三是全球化多元價值觀的碰撞,導致“個人主義”。全球化、信息化、網絡化的時期,也正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潮、價值觀、生活方式的沖擊下,對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價值觀必然產生一系列影響,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社會責任、公共意識的淡化,個人本位主義、享樂主義滋生蔓延。經濟社會轉型期也是一個浮躁的時代,當代經濟社會轉型也使人們的社會責任意識淡化。當代人們的義利觀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傾向于自我利益本位。使得社會關系復雜化和矛盾化,容易產生諸多不和諧的因素。人們缺乏一種公共責任與公德意識。
三、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意義重大
我們都是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存在的意義的追尋,始終伴隨著我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有一句話說得好“尊嚴養人”,教育核心價值觀最能體現教育這項工作的尊嚴和價值。我們迫切需要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可以從下面三方面來講:
1.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是教育安身立命的需要。某種意義上說,人類之所以需要并形成理想信念,是由于人們需要在現實生活的不確定性中為自己尋找一種確實性,作為自己安身立命和安心立命之所在,以求得更好的生存和發展。康德說過: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核心價值觀就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教育是一種職業,同時更是一種理想,職業使人“安身”(生存),理想使人“立命”(價值)。職業和理想的完美結合,就是事業,作為擁有理想有所追求的人來說,教育應該成為一種事業,而事業使人安心立命,使人生活得更有意義,更有幸福感。
2.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是構建精神家園的需要。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僅需要知識,還需要一點精神的支柱,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靈魂,需要一個家園,需要一個歸宿。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教育的精神家園是全體教育工作者共有的精神支柱、精神根基和精神寄托,它是教育工作者主體性的深層結構和核心標志。同理,我們強調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就是為了構建教育的精神家園,為了一片美麗的芳草地,為了讓我們的靈魂可以詩意的棲居。
3.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是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當前,教育面臨著轉型升級、科學發展的重要機遇和挑戰。教育的傳承和發展,教育的改革和創新,都會帶來一系列矛盾和困惑。困難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必須繼續解放思想,在教育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實現教育科學發展。我們既要堅持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持續發展,我們更要堅持學生自身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我們需要構建教育核心價值觀,就是要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尊嚴、人的權利,人的需要,一切為了現實的、社會的和教育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