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 時間: 2009-08-20
讓孩子高高興興地拿到入學通知書,是很多家長夢寐以求卻很難做到的。
□首席記者張可丹文記者白周峰圖
閱讀提示
不少因各種原因而仍未順利入學的孩子的家長,至昨天仍在奔波。
而幾乎所有學校都在報名日結束后,對于仍未報上名的學生家長以“不符合入學規定、接收不下”為理由拒絕,但家長“交些錢”,學校馬上就能“接收下”。這一現象隨著小學生入學報名結束之后、“遺留問題”解決時逐漸顯現。
昨天本報開通的小學生入學熱線電話中,入學過程中的“亂收費”初露端倪。不少家長質疑:到底是什么讓學生本應享受的義務教育變成了高價收費教育?
怪現象:“合格”生源不多上學需交高價
“學校都說招收不下了,真正合格的學生有多少?”一位家長說,他在某所小學門前張貼出的“合格”學生名單上看到,今年小學生入學報名手續符合條件的學生僅有40人,而該校招生的計劃則為4個班,“這證明學校還有空位,但為什么不再接收學生了?”
對此,學校解釋說,這是由于還有許多遺留問題需要核查,另外,還有一些附近單位的學生名單沒有報過來,“還有一大批學生的問題沒有解決”。
一所熱點小學校長說,如果根據片區生源接收,每所小學都能夠接收得下。“但問題在于,關系、條子太多,這就形成了大班額或留指標的現象,同時,這對于更多無關系可托的家長來說,就顯得非常不公平。”他介紹,每年接收的學生中,“擇校”的學生能夠占到學生數的至少三分之一。而如果想要以非正常途徑進入學校,家長就需要交高價,“這筆錢沒有名目,因為義務教育階段不允許擇校,所以‘擇校費’的說法其實并不成立”。
如此收:學校張口開價收費數額不等
●缺少一個證 收費3000元“開始報名時,是因為證明上的章不符合規定。回到老家重新補辦好后,回來學校又讓出示結婚證。”昨天一位在金水區務工的打工者反映,夫妻倆結婚證找不到了,缺少這個證,孩子仍舊沒有報上名。“學校說我們不符合報名規定,但如果交錢,就可以讓孩子上學。”他說,老鄉也同樣在為孩子報名時因證件不合格被卡,不愿再來回跑,同意給學校交費。“交了3000元,孩子報上名了。”
另一位務工人員反映,他在市內某區務工,在附近小學一直沒有報上名。“報名的人太多,每次好不容易排到跟前,都說證件不合格。分配的學校不接收,只好去另一所學校交錢上學。”他介紹,學校收的費用不一,有的收5000元,有的收6000元。
●住新建小區就要多交費“因為住在新建小區,孩子上學就得交高價嗎?”一位居住在金水區雅閣思達小區的家長說,離家最近的學校是沙口路小學,但是帶孩子去學校報名,學校說不接受小區家長單獨報名,要求去找物業。家長找到物業,物業說,想上沙口路小學,需要每個學生交3000元的費用,否則,無法協調入學問題。
這位家長說,當初買房時,房產商承諾買房即可入學,但讓家長想不通的是,為什么入學還要再交高價。
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家住金水區文博花園的家長。一位家長說,開發商同樣收取了每名學生4000元錢,學生才順利報上名。“金水區教體局要求小區住戶必須到物業登記孩子報名情況,學校不接受個人報名。為什么小區居民成了另類人群?”
●四處托關系排隊等交錢除因各種原因沒有及時報上名的學生,被迫成為“擇校生”后需要向接收學校交一定的不明費用外,昨天起,一些公辦小學開始接收關系生,并收取費用。
在一所小學,校長室外有老師專門為家長發號。這些前來領號的家長均由“中間人”介紹,專程前來交費。一位家長說,自己一早就到了學校,輪到自己進校長室時已接近中午。“每位家長交的錢數不一樣,有的高達9000元,有的低至3000元,也有一些關系沒有收費。但都沒有票據。”
●需簽訂協議交費為“自愿”
“交了5000元,總算給孩子報上了名。”家長陳先生說,自己沒有房產證,居住的是父母的住房,片區小學不肯接收,昨天在他向學校交納了費用后,孩子總算如愿以償領到了入學通知書。他介紹,在交納費用前,學校要求他簽訂一份協議,這份協議說“家長自愿捐資助學”。“不自愿有什么辦法,孩子總得有學上。”
按照政策,凡是自己無住房者,學校需認定家長的真實住址,如屬實,片區學校應該接收。但在實際報名過程中,很少有學校肯對每一位達不到“三統一”家長的詳細情況進行甄別,收費,則成了最簡便的一種甄別方式。
有疑問:本是義務教育上學為何掏錢
●既接收不下,交錢就能上?
“不符合入學條件,給學校交點費用彌補一下損失吧。”在每年的入學過程中,學校類似的收費理由經常出現。
對于高收費問題,一位老教師在昨天的熱線電話中情緒激動,他說,他教了一輩子書,在過去,從來也沒有因為孩子年齡差幾天不讓報名的情況。“如今時代變了,但讓人不能理解的是,為什么不交錢學校接收不下,交了錢,哪個學校都能接收得下了?”
一位教育界人士分析,每年學校都會以超額接收了學生而必須多配備教師、增加課桌椅等為理由,提出“擇校生”需要多交納費用。而收費的標準不一,從接收的擇校生人數來看,每年一些小學的收入不菲,但學校并沒有在來年增加容納量,收費理由依舊,“收上來的錢去哪兒了?這個問題值得探討”。
●政府投錢少,家長來“買單”?
“收上來的錢,不敢入賬,學校增添了多媒體設備。”一位小學校長說,學校這幾天確實收取了一些學生的費用,但由于不能私設小金庫,收上來的錢已為學校添加了教學設備。他介紹,政府部門對教育上的投入不足,致使學校經費緊張,例如學校的維修、設備的更新、活動的接待等,都需要有費用支出。但這筆錢從哪兒來,沒有撥款,學校就得自己想辦法。
“一些熱點學校收到的費用會多些,非熱點收到的費用相對會少一些。這些錢,在實行教師績效工資前,學校會拿出一部分給教師發放福利和獎金。”他說,政府對教育上的投入不足,才是導致家長需要為此買單的根源。當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人之私心,“也會有一部分錢的去向不明。”
●學校亂收費,無人能監管?
如果戶口不在好學校招生片區內,卻想讀好學校,就必須交納一筆“擇校費”。從目前出現的擇校現象來看,僅有錢還不行,家長還需要四處托關系找門路,才能把錢交出去。
而據了解,“擇校費”的制定并不是完全依照學生培養成本核算的。這一費用的出現是在投入不足、學校想發展但缺少經費、家長想讓子女接受優質教育的情況下產生的,收費標準既參照教育成本,又參照其他同等城市收費水平和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一位教育界人士說,從各學校的收費情況來看,“擇校費”收多少可以有一定彈性。收多少,因家長的社會關系、領導批條分量、學生分數不同而生出不同的級別。同樣一所學校,“擇校生”的收費標準也有所不同。
據了解,“擇校費”從上世紀90年代出現后,就不斷受到質疑。其中,“擇校費”的去向和用途一直是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但是很少有人能夠說清。
這位教育界人士分析,在“擇校費”的背后,實際上隱藏著一條灰色利益鏈條。學校、教師、上級教育主管部門,都是這個鏈條上的既得利益者。有的學校把“擇校費”直接納入小金庫,用于發放教師福利,改善教學條件;有的教育主管部門將“擇校費”納入專項賬戶,學校花錢打報告審批,但也基本上是“自己的錢自己花”。“盡管這筆費用的用途并不一致,但這筆錢往往在政府財政體制外循環,缺乏必要的監管,既沒有進行財務公開,也沒有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和審計,成為一個難以監管的黑洞。”
他們仍然未報上名
在昨天的熱線電話中,一些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仍然未報上名,原因不一:
1.孩子戶口本和防疫證上的日期不一致,一個是陰歷,一個陽歷,但如果翻當年的日歷能夠看到,這兩個日期是同一天。可是在為孩子報名的時候,金水區柳林一小提出日期不一致,不肯接收。
2.居住在金水區園田小區,各項報名手續齊全,被通知分到了南陽路三小,但學校要求找物業,物業不肯出面,至今未報上名。
3.在鄭東新區中南海·知音小區租房,屬外來務工人員。報名時,鄭東新區管委會社會事業局說居住小區屬于安置房用地,應該去管城區十里鋪村小學報名,十里鋪村小學說不歸他們接收,不知道該去哪兒報名。
4.戶口在金水區,在中原區國棉一廠租房居住。按片區孩子該去建設路六小報名,學校稱沒有房產證,不接收。
5.是外來務工人員,到鄭上路小學、鄭上路二小分別為孩子報名,學校均要求出示計劃生育證才能報名。
6.外來務工人員,在金水區豐產路小學報名,說沒有夫妻結婚證明,孩子至今沒有報上名。
7.居住在金水區德金假日藍灣小區,證件齊全,年齡也夠。去豐慶路小學報名,學校讓去廟李鎮政府協調,后要求開發商去協調。家長找不到開發商。又到金水區教體局詢問,仍讓回豐慶路小學報名,學校仍讓找開發商,開發商仍不肯出面,至今未報上名。
8.戶口在二七區,去京廣路小學報名,學校說沒有房產證,沒有在二七區居住,不能接收。實際住址在沙口路與二環支路處,但沙口路小學也不接收,說戶口不在金水區,也沒房產證。讓單位開了住在家屬院的臨時房證明,學校還是不同意接收。
9.在經濟技術開發區務工,到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為孩子報名,學校說家長務工的公司停產了,不予接收。
10.在鄭東新區眾意路小學附近居住,住的是孩子爺爺奶奶的房子。因自己無住房,無法出示房產證,學校不接收,到鄭東新區管委會咨詢,沒有人管。
來源: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