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02日06:35 大眾網-齊魯晚報
作者:晏揚
截至8月31日,《通用規范漢字表》(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結束,漢字整形迎來民意“審判日”。據《新聞晨報》9月1日報道,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將把接收到的意見匯總后上報國務院,最終由國務院決定究竟改不改和怎樣改。該司同時透露,鑒于目前外界反對的聲音比較多,最后也可能不會改。
有關部門將意見上報國務院,由國務院裁決,與其說是尋求“尚方寶劍”,不如說是給自己尋找臺階,以挽回一些顏面。
《通用規范漢字表》的研制工作始于2001年,八年磨一劍,沒想到的是,最后“難產”下來的竟然是一只耗子。44個漢字整形,先后召開學術會、審議會、征求意見會等大型會議80余次,參與討論的海內外專家學者3000多人次,前后修改90余稿——好笑嗎?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在此過程中,多少學術經費花出去了,多少人力資源、智力資源浪費了,作為納稅人心痛不已,但作為主持者和參與者,可能樂在其中。
電腦時代來臨,語言文字工作趨冷,沒有多少事可做,但總得找點事情做,否則某些機構有何存在的必要?豈不是要被裁撤或被整編?于是,“沒事找事”對漢字進行整形,在批評者看來是不可理喻的,但在主持者看來卻是非常有必要的。
主持者可以炮制很多漢字整形的理由,并且很方便地申請到大筆學術研究經費,而且,研制時間不妨拖得久一些,以便與經費數額相稱。現在,經過8年研制,錢已經花掉了,總得拿出一些成果出來,44個漢字整形方案便是花那么多錢取得的“成果”,如果“成果”一拿出來就被否決掉,主持者的面子何在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如何向各方交代、如何對得起那筆研究經費。于是,主持者毫無疑問地要選擇固執己見,不惜與民意對抗,甚至不惜虛造民意。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才能明白漢字整形這場折騰背后的利益問題,認清這場折騰的“要害”所在。“要害”并不在于漢字整形有無必要,而在于其背后的利益與學術機制。君不見,如今有多少學者削尖了腦袋申請課題、項目,這些課題、項目有無意義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先把科研經費拿到手,若干年后,隨便拿出什么“成果”應付一下,反正錢已經花完了。漢字整形之研制,莫過如此。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初立項時,不問問公眾有無必要花那么多錢研制漢字整形,現在才來征求公眾意見。想想看,如果此次漢字整形最后被否決,會有人為這次徒勞無功、浪費納稅人錢財的研制負責嗎?恐怕不會的——絕對不會的!
如今有多少學者削尖了腦袋申請課題、項目,這些課題、項目有無意義是其次的,重要的是先把科研經費拿到手,若干年后,隨便拿出什么“成果”應付一下,反正錢已經花完了。
來也: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