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9月10日05:33 都市快報
本報首席評論 徐迅雷 這是“新公民學校”,這是“第二希望工程”,這是從“建校舍”升華出來的“助教育”,這是深入到教育內部的大事情。 教師節前夕,一所“新公民學校”在溫州龍灣區揭牌。南都公益基金會捐贈了200萬元。為學校揭牌的徐永光,溫州人,曾任團中央組織部部長,是“希望工程”的重要始創者,現兼任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新公民學校是該基金會打造的公益教育模式、慈善教育品牌,旨在改善農民工子女的成長環境。 若說第一個“希望工程”側重于“建校舍”,這第二個“希望工程”則側重于“助教育”,它關乎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育內容,所以學校統稱是“新公民學校”,這比純粹建校舍式的公益慈善前進了一大步。與全國已開辦的4所新公民學校有所不同,溫州的新公民學校并非純民辦,而是集政府、社會、家長之力合力辦學,屬于“公有民辦”,這在全國是首家。 慈善事業的提升、公益行為的升華,是現代社會的必然要求。慈善這雙溫柔的手,不能僅僅只會“硬幫助”,還要“軟助力”。慈善家巴菲特曾說,“人可以創造錢,錢卻不能創造人。”但今天中國的“第二希望工程”,能把慈善之錢直接用于“塑造人”,而且塑造的是新公民。 新公民學校,一個好名稱,我很欣賞。新公民學校不僅改善農民工子女成長的硬環境,更要改善其軟環境;它的建校理念啟迪我們:今后不能止于“知識改變命運”,而要樹立“公民意識改變命運”的觀念,簡而言之,即“思想改變命運”。 公民是憲法概念,是我國憲法中頻繁出現的“主題詞”,共有五十多處。我建議新公民學校更突出以“立人”為目的的公民教育,也建議捐助者更直接地助力于公民教育,比如為全校全體師生提供《新公民讀本》。 學者中的有識之士,編寫了系統教材,楊東平主編的《新公民讀本》就很不錯,已出版的小學四冊,包括四方面內容:在公民道德方面,有仁愛、寬容、感恩等主題;在公民價值觀方面,包括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治、愛國等主題;在公民知識方面,包括國家與政府、社會公共生活、公民的權利與責任等主題;在公民參與技能方面,包括與人溝通、參與選舉、維護權益等主題。公民教育的框架,得到全面體現。讀本圖文并茂,適合孩子理解。 公民教育,就是深入到教育內部、心靈深處的教育,它支撐起的正是“立人”的希望。 我期待:捐助者、求學者今后絡繹不絕地涌向一個個新公民學校;我祝愿:公民學校,下自成蹊……
來源:新浪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