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栗占勇
中國網·濱海高新訊 進入電腦時代,許多人打字的速度特快,可是拿起鋼筆卻忘記字的寫法,這種提筆忘字的情況不斷蔓延。對于正在學習漢字的小學生來講,如何在電腦打字與書寫之間平衡,已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教育部有關文件稱,“在重視學生掌握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同時,必須繼續強調中小學生寫好漢字。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寫字教學應當加強,不應削弱。”
課程表上有書法課,學生手里有書法課本,然而學校卻缺能教書法的老師——— 這是北京市許多小學遇到的難題。實際上,這又不僅僅是一個缺老師的問題,背后是許多關于小學書法課的爭議:當代小學生該不該學習毛筆字?小學生學習毛筆字有哪些利弊?在這樣的爭議聲中,書法課走進北京市小學的課程表,一些書法老師走上小學的講臺。
■現實 小學書法有課有書缺老師
本想招聘一名專職書法老師,卻沒有合適條件的人選,無奈之中,只好招聘了一名美術老師。這件事情發生在北京市朝陽區新升小學。
北京市朝陽區新升小學是一所國家公辦小學,學校環境優美,硬件設施一流。今年春節,學校想招聘一名書法教師,應聘者要具有北京市正式戶口,本科畢業,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然而,應聘者里沒有合適條件的人選,無法擔當起書法教師這一職位,最后,學校只好招聘了一名美術老師。該學校一名喬姓校長電話告訴記者,“我們的確想找一名書法老師,可是找不到,書法課受到很大的影響。以后有機會,我們還會招聘書法老師的”。
馮永青是北京市豐臺區東高地第四小學的專職書法老師,一年前,她還是一名高年級語文老師。面對整個學校的書法課,她完成了從語文老師到書法老師的角色轉換。馮永青16歲在師范學習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書法,練就了書法的基本功,并熱愛上這門中國的傳統文化。語文教學之余,她堅持鉆研書法,曾在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書法碩士研究生課程班深造,對真草隸篆進行過系統的學習。
然而,在北京市豐臺區,像馮永青這樣的專職書法老師很少,甚至在整個北京市也不多。許多學校沒有書法老師,課程表上的書法課幾乎成為一種擺設。有的學校讓其他課程擠占了書法課,有的學校由班主任、語文老師上書法課,這些老師大多沒有提過毛筆,書法課的教學情況可想而知。
在小學書法課方面,有課有書缺老師,成為許多小學遇到的現實問題。早在2004年,北京市在義務教育課程設置中規定,“為落實教育部有關文件關于加強寫字教學的精神,一、二年級的語文課要把寫好硬筆字作為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在三至六年級的地方課程中安排毛筆字教學,每周一課時”。5年之后的現在,許多學校的書法課并沒有走上正規,書法課依然形同虛設。
類似北京這樣的情況,經濟發達的廣東省也同樣不能避免,從2007年9月開始,該省小學普遍開設書法課,書法教師的師資如何解決呢?——— 大多學校自然由語文老師兼而代之,課暫時是開起來了,至于效果就另說了。北京、廣東等起碼還能勉強開起課來,還有許多省份并沒有將書法統一納入小學課程表,成為小學生的“必修課”。
許多學校沒有書法老師,不上書法課。與這種局面形成反差的是,各種各樣的書法學習班、輔導班、特長班越來紅火,在小學生書法學習方面,形成一種“校內不熱校外熱”的情景。北京市的許多家長不僅注重孩子的文化學習,而且看重孩子整體素質的提高,書法作為傳統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青睞。如果孩子寫的字潦草不清、東倒西歪,或者寫字方法不對,家長一般都非常在意。
近幾年,書法成為許多校外輔導班的課程,與英語、美術、樂器等一起,成為校外輔導班的挖金對象。課外書法輔導的類型多種多樣,有的書法興趣班設進小學,有的學生課后接受書法家教,有的則在假期、星期天學習。北京一名書法輔導班開有周末硬筆班、軟筆班、家教,甚至還有手把手教的VIP班。這個輔導班的杜姓老師稱,暑假里集中學習書法的人較多,他們實行小班化教學,一個班只有10余人,暑假里可招100多人。開學后,學生一般以書法家教居多。總的來講,學書法的小學生越來越多。“現在,許多學校沒有書法老師,書法課不能有效利用。與這種情況相比,校外書法輔導班挺多,也挺熱鬧,”馮永青告訴記者。有的學生喜歡書法,有的家長喜歡書法而影響了孩子。同時,有的家長對孩子的字不滿意,希望書法輔導班、書法家教能幫孩子寫一手好字。
還回到問題的基本層面上,有課有書缺老師,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小學書法老師從哪里來?
相關的業內人士認為,一種情況是,由并不懂書法的語文老師、班主任兼任書法老師。老師沒有接受過書法方面的專業訓練,自己也提不起毛筆,對書法學習過程并不清楚,甚至對書法沒有興趣。這樣的老師來上書法課,效果可想而知,書法課淪為“走過場”。實際上,書法課程有著自己的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書法握筆姿勢、運筆過程,都有自己的規律。
書法老師的另一種來源是,由學校愛好書法的老師轉變崗位,變成學校的專職書法老師。這些老師往往有一定的書法基礎,對書法教學有濃厚興趣,在書法老師緊缺的情況下,他們教書法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但是,這樣的老師仍需要接受較系統的書法專業的學習,對書法教學應有較全面的了解。目前,教育部門在這方面并沒有專門的培訓。
小學書法老師一種理想的來源是大學書法專業的學生。而目前,大學開設書法專業的學校很少,即使有,書法專業的學生數量也很少。現在北京師范大學等學校招收書法專業的學生,學生的就業去向多種多樣,到小學做書法老師的人數仍然很少。
■困境 小學生毛筆字存廢之爭
實際上,小學的書法課是在爭議中設立的,書法老師也幾乎在爭議之中,走上了小學講臺。
小學生該不該學習毛筆字?直到現在,人們對這一問題仍持有不同的看法。一種觀念認為,單純地講學習毛筆字,當然沒有什么壞處,但現在小學生的課業負擔很重,英語、語文、數學、奧數,以及音樂、舞蹈等,這些都需要占用孩子的時間。如果孩子再去學習書法,而他又不感興趣,這無疑增加了小學生的負擔。
與此相反,有人認為,現代社會已進入電腦時代,學習毛筆字幾乎沒有什么用處。在上個世紀,中國人扔掉毛筆,用上鋼筆,中國社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在電腦時代,許多人幾乎連鋼筆也不用了,寫材料、寫論文、寫信可以用電腦打出來,留言可以發短信,問候可以打電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小學生學習毛筆字無疑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書法課果真會增加學生負擔嗎?專職書法教師馮永青說,“學校的書法課只是在課堂上教學,老師進行示范、講解、給學生指導,教給學生握筆姿勢、運筆方法等,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用毛筆臨摹。書法老師不布置家庭作業、課下作業。這樣,學生不用在家里花時間去練字,不需要為書法花費額外的時間。從現在來看,書法課沒有增加學生的負擔。”
學習毛筆字是不是一種歷史的倒退?有教育界人士稱,學習毛筆字,并不是讓每個小學生成為王羲之、顏真卿。漢字仍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文化的傳播,國外學習、使用漢字的人也越來越多。用毛筆學習漢字,有助于學習者對漢字產生興趣,有助于了解漢字之美,有助于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現在課本上也有漢字“人、休、從”等的演變過程,但如果用書法去體會,學生會有另一種感覺。
面對書法教育的困境,2008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畫家王成喜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將書法課作為正式課程列入小學的教學大綱。“韋誕書如龍威虎振,劍拔弩張;索靖書如飄風忽舉,鷙鳥乍飛;簫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鐘繇書如云鵠游天……”古人對中國書法之美有許多精彩的描述,書法老師如果沒有專業的訓練,難以勝任這一工作崗位。中國文字有“六書”之說,形聲、象形、會意、指事、假借等,雖然語文課也涉獵,但唯有書法課可以更好地展示這些造字之法,學生更容易認識漢字的發展規律,從而對漢字產生感情。
進入電腦時代,許多人打字的速度特快,可是拿起鋼筆卻忘記字的寫法,這種提筆忘字的情況不斷蔓延。對于正在學習漢字的小學生來講,如何在電腦與書寫之間平衡,已不僅僅是學生個人的事。教育部有關文件稱,“在重視學生掌握計算機漢字輸入技術的同時,必須繼續強調中小學生寫好漢字。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寫字教學應當加強,不應削弱。”
對于學習漢字的重要性,教育部也做了有力的說明:“規范、端正、整潔地書寫漢字是有效進行書面交流的基本保證,是學生學習語文和其他課程,形成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熱愛祖國文字,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具備熟練的寫字技能,并有初步的書法欣賞能力是現代中國公民應有的基本素養,也是基礎教育課程的目標之一。”
河北省政協委員、河北書法家協會副主席陳茂才稱,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國學的重要內容,小學生接受書法教育,不論對學書法的小學生,還是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是一件好事。書法教學是美育的重要途徑,許多大書法家、藝術家的審美品格都是在少年時期埋下了種子。漢代的蔡邕曾著有《筆論》,其中寫道:“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臥若起”,書法的審美由此可見一斑。實際上,不僅僅藝術家需要美育,包括科學家、技術人員在內,現代社會每個人都需要美育。
此外,中國書法注重書品與人品的關系,書如其人,“心正則字正”,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內涵。漢魏風骨、唐之法度、宋之意韻,書法美學詞匯與藝術文化、人格人品詞匯連在一起。哲學上的儒、道、釋、佛,也都在書法上有所反映。
“中國書法將漢字的表意功能和造型藝術融為一體,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漢字書寫的美學價值得到了超越國界和超越漢字使用范疇的承認。因此,寫字教學可以陶冶學生情感、培養審美能力和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和文化的理解,既有利于寫字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增進學識修養,”教育部的論述可謂嚴密,這可看作是小學書法課的設立根據,也是對于各種爭議的定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