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網 作者:胡藝 2009年10月15日09:15
教育部規定,中學每班學生不得超過50人。河南省許昌市一中一年級今年出現了兩個超級大班,每個班都在百人以上,最高的達127人,教室過道只有一拃寬。一個普通的教學班,竟然是國家規定的近3倍,是何原因導致?教育教學質量怎么保證?10月13日下午,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校方解釋稱,教師子女和“關系戶”太多。(10月14日《東方今報》)
一間普通教室擠進了127名學生,如此超級大班令人驚訝。超級大班不利于學生學習與老師教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育。其弊端顯而易見。從教學的角度講,老師對學生的作業應該全批全改,不能只寫“閱”,但是要讓老師對兩尺高的作業本全批全改也勉為其難。面對如此超級大班,家長投訴、老師訴苦,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面對質疑,校方介紹說,原先一年級11班和12班的人數,和同年級其他班差不多。后來,一些有關系的學生家長與教師子女,指名道姓要進11班和12班……在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的語境下,百姓一直對教育公平充滿期待,對不公平的教育現象早有微詞。用納稅人的錢建設的重點學校本該按照學區劃分招生,嚴格控制班級人數,公平分配師資資源。然而在許昌一中,11班、12班配備最強班主任、任課教師陣容。關系戶瞄準名校與名師,把孩子塞進名校名班。顯然違背了教育公平。
在我看來,名校名班成為關系戶與教師子女俱樂部,實際上是把公眾排斥在公共教育服務之外,對百姓子女平等就學權利的踐踏,對公共教育資源的侵吞,這不僅影響到普羅大眾的樸素感情,更是突破了教育公平底線。對教育公信的殺傷力可想而知。
教育者一方面把教育公平掛在嘴邊,另一方面給關系戶與教師子女量身定制優質教師資源,示范教育不公,這不是雙重人格嗎?任何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家庭出身,父母沒關系沒門路不是孩子的過錯。百姓家的孩子本來因為出身低微已經輸在第一起跑線上,優質學校大量招收關系戶與教師子女,讓少數學生憑借父輩權勢享受教育特權,豈不讓百姓孩子的競爭起跑線愈來愈遠?教育者不尊重教育規律,隨意擴大班額,不僅容易讓關系戶子女產生優越感,也會在其他孩子心里種下社會不公的種子,給百姓帶來心靈傷害。
筆者注意到,校方已經注意到了超級大班的管理問題。他們也想均分這兩個超級大班,但一直找不到妥善的處理辦法。果真沒有妥善的處理辦法嗎?均衡配置師資資源,改變名師集中的局面,重新組建新的班級或者把后來的學生分流到其他班級,并非不能完成的任務。問題是,學校不愿意這么去做。即使學校愿意這么做,教育局也不會答應。因為名校名班就是教育政績與權力尋租的重要籌碼,就是教育部門與學校的利益王牌。因為學校聽命于教育局,而教育局只是政府的一個工作部門,這些關系戶子女大有來頭,學校拿本校教師子女開刀也拉不下面子。
這一方面需要關系戶特別是學校得罪不起的上司們,在子女入學的問題上保持權力節制,自覺維護社會公平底線。另一方面,上級有關部門應該介入調查,對學校教育資源分配加強監管,督促學校合理分配教育資源,清退插隊、加塞的關系戶與教師子女。而且教育部門要改變教育政績觀,從全市教育資源配置的大局出發,均衡配置全市基礎教育資源,所需校際差距與班級差距。改變名校名班超級肥胖,薄弱學校日益單薄瘦小的教育發展局面。維護教育公平與孩子的利益。
說到這里,我想起兩則報道。一則是關于日本的:“日本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設施不相上下,學校間教師經常流動,由教育部門統一調配,家長根本不用為擇學操心”。另一則就是安徽銅陵“學校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遠近之別”的“銅陵奇跡”。如果許昌教育部門認真讀讀這兩則報道,對于破解127人超級大班難題無疑具有啟示意義。
來源:搜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