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令禁止自愿捐資助學與升學掛鉤,但各種名目的借讀費、贊助費依然風行;明令禁止給中小學生以分數排名次,但分數排行榜年年有、月月有;明令禁止在職教師有償家教,卻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變相培訓班愈演愈烈……(錢江晚報 ) 本報訊 在全國掀起軒然大波的成都市素質教育新規,也成了杭州人熱議的焦點。其實,國家教育部或省教育廳等明令禁止的條文,在現實中卻大都演變成了教育市場心知肚明、心照不宣的潛規則。 教育產業化的提法,是誤國誤民的罪惡提法,長此下去,將危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和興旺。
10月26日,成都市教育局出臺相關規定,涉及封殺奧數、清理中考加分、嚴禁違規補課、規范招生行為等一系列內容。誰知新規出臺首日,來自各界的反對意見居然達2700條之多。為什么一場推進素質教育的變革卻招致如此非議,甚至有人公然斷言“不可行!”
本報記者由此查閱了國家教育部近30年的相關文件以及浙江省近10年的教育規定后發現,成都“新規”并不新,光教育部出臺的“減負令”就達49道之多,浙江省教育廳在2005年、2007年就相繼出臺了兩次關于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新規,里面都明文提到嚴禁違規補課、規范招生行為等字眼。
然而,教育部門屢發新規,教育頑疾卻毫無起色。相反,針對新規舊律,當前中小學教育還形成了多項潛規則。除本文開頭提到的以外,還有如義務教育階段就近入學不得選拔性考試卻依然在考,高中不得分快慢班或實驗班,就變相成創新班……起碼可數出八大令行不止的潛規則,其積弊之深令人震驚,發人深省。
陽奉陰違的“減負令”
潛規則一:免試就近入學——卻爭相擇校
國家教育部早在1984年就出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公辦學校要堅持讓學生免試就近入學的原則,禁止招收跨區擇校生。但時至今日,擇校現象在各地依然存在。很多家長為了能讓孩子入讀心目中的名校,有的提早一年就開始活動,有的變相買學區房、外掛戶口等,連帶影響房地產市場。有些二手房雖然和同類小區只相隔一條馬路,但因為圈進某些名校學區范圍,往往身價倍增,每平方米能相差2000多元。
近年,擇校風有愈演愈烈之勢。
潛規則二:擇校費名亡實存——且都是“被自愿”
教育部1991年就印發《關于堅決制止中小學亂收費的規定》,明確“學校不得因學生家長繳不合理的費用而拒絕學生入學”,2006年浙江省教育廳出臺的《關于教育亂收費責任追究辦法》也特別提到,以各種名義收取與入學掛鉤的“捐資費”、“贊助費”的將被追究責任。然而,每每開學之時,這種名義上已經消亡的擇校費現象往往“死灰復燃”。
而普通老百姓最痛苦的還在于“被自愿”,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家長們除了花精力托關系,還要接受這樣一個事實:學校收了你的錢,你還得感恩戴德,承認是“自愿”捐助的。
潛規則三:叫停奧數——又現希望杯
浙江省教育廳2005年就出臺規定,明確規定停止小學數學奧林匹克競賽活動。然而,記者發現,杭州等地市場上,針對中小學生的奧數培訓并沒有停止,依然存在。瘋狂奧數,停了華杯賽,又出現希望杯。題型類似,老師老面孔,讓人產生換湯不換藥的感覺。
潛規則四:禁止以升學率排名——各校卻以此爭第一
教育部1983年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提高普通中學教育質量的幾點意見》就提到,“只抓考分,只抓少數尖子、忽視大多數等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做法,必須堅決糾正”。浙江省教育廳2007年的相關文件明文規定,不得公布學生考試成績,不得以考試成績排列學生、學校的名次,絕不允許出現學校按學生考試成績與學生座位、學號掛鉤的現象。但事實上,最近幾年中高考結束,各中學網站上比拼的都是“誰升學率第一”、“誰育出了考試狀元”。
潛規則五:不得分重點班——就建創新班
2007年省教育廳的素質教育新規中,嚴禁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舉辦各種類型的“實驗班”、“提高班”、“創新班”等。但事實上,各學校分快慢班現象依然存在,無非名目上隱晦多了。
潛規則六:節假日不得違規補課——換個地方繼續補
嚴禁節假日集中補課,這一條也明確寫在2007年省教育廳的文件里。然而,放眼今年暑假,許多中學都開辦了初三和高三補習班。學校開辦補習班,以家長委員會的名義,有的讓學生寫保證書。
潛規則七 :禁止有償家教——你的學生我來教
最近浙江省政府剛剛向人大提交了一份義務教育條例的草案,里面就提到學校教師在工作日期間不得從事有償家教或到校外培訓機構兼職兼課,在節假日期間不得組織學生接受有償家教。但很多學校老師認為,這事并不可行,有時老師自己也不想補課,可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送到他家,實在是盛情難卻。
另外,為市場需求和掩人耳目,你的學生我來教,我的學生你來教。
潛規則八:不得辦全日制培訓班——集體易地補課
教育部1988年出臺的規定中有“不得以任何借口和任何形式舉辦全日制升學復習班”,但學生易地集體上培訓班的事仍然存在。
只有斬斷根根利益鏈,才能破除“潛規則”。以孩子健康成長的名義,以建設公民社會的名義,為了孩子的人生,也為了國家有一個可期的未來,各級政府部門著實有必要痛下決心,想方設法徹底打碎這“八大”及更多“潛規則”背后的利益鏈了。一邊是教育部門屢屢發布新規,明令禁止;一邊是教育頑疾肆意生長,如火如荼。中央電視臺最近報道了中小學教育中存在的八大“潛規則”,雖然它們大多早已廣為人知,通篇看下來,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潛規則”林林總總。比如,教育部門明令不得分重點班,學校就建創新班;明令禁止自愿捐資助學與升學掛鉤,但無數家長不得不“被自愿”捐款;明令禁止給中小學生以分數排名次,但分數排行榜層出不窮……總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學生及其家長,只能為順應各種“潛規則”逆來順受。
近年來,教育產業化一直廣為詬病。事實上,比教育產業化更嚴重的是“教育競技化”。學生從上學第一天開始,就像運動員一樣隆重入場,開始接受各種訓練,由小到大的考試成了檢驗他們是否優良的競技場。在那兒,不光排名次,排不上名次的還要被刷下來,成為留級生或劣等生。
教育本是一輩子的事。長期以來,對考分的過度追求,使家長面對考試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緊張感。更何況,他們無法改變中小學教育的現狀,便只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潛規則”。甚至,因為已經有先期投入,他們將自己的“沉沒成本”當作既得利益,為了維護這種短視的“既得利益”,不惜站在反對改革者的一邊。正是這個原因,10月26日,成都市教育局出臺相關規定,涉及封殺奧數、清理中考加分、嚴禁違規補課、規范招生行為等一系列內容時,卻引來許多反對之聲。
其實,成都“新規”并不稀奇,僅僅是教育部出臺的“減負令”就有49道之多,然而它們最后多是“被旅行”,而非“被執行”。當“潛規則”成為“顯規則”開始流行,許多家長甚至會誤以為在各式政策的背面,是上級管理部門對下級教育機構的對策心照不宣。看著未成年的小孩子背上沉重的書包,甚至拉著小行李箱去上課,大人們免不了心疼。然而,許多學校卻以提高升學率、培養絕大多數孩子一生都用不到的技能(如奧數)為己任;在大街小巷,試題販子、輔導班的推銷者、各式“成功學”代言人,更是四處游說。
有“潛規則”,就有利益鏈。只有斬斷根根利益鏈,才能破除“潛規則”。都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正是這條人造的起跑線,使孩子失去了五彩斑斕的童年。顯而易見,從一開始,這條標刻在孩子腳下的起跑線就是一根利益鏈,它連接急功近利的學校與商人,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官員對現代教育的錯誤理解。常常有人說,學生畢業就進入社會了。事實上,孩子從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起,便已經正式進入社會了。本來,他們應該接受的是公民教育,學校應該讓他們真誠相信秩序,相信政策法規有著良好信用。不幸的是,在實際生活中,他們耳濡目染的卻是各類“潛規則”教育。
以孩子健康成長的名義,以建設公民社會的名義,為了孩子的人生,也為了國家有一個可期的未來,各級政府部門著實有必要痛下決心,想方設法徹底打碎這“八大”及更多“潛規則”背后的利益鏈了。救救孩子,救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