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助學基金會常務副會長郭士田(右一)擬好了
“致大中小學校受助學生的一封信”,在與貧困生交流、溝通。
貧困生王爽說:“能重返校園,多虧了愛心助學基金會。”
東北網5月8日電 近日,記者到綏芬河市采訪,發現該市愛心助學基金會搞得紅紅火火,形成了家家熱衷助學、人人爭獻愛心的新風尚。然而,在實施愛心助學的過程中,人們亦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接受救助的孩子絕大多數缺乏感恩心理,冷眼面對捐助他們的熱心人。如何補好“感恩教育”這一課,成為社會捐助活動面臨的新課題。
愛心助學遭遇難堪與冷漠
近幾年,只要在綏芬河市登記在冊的大、中、小學貧困生,沒有一人因為家庭貧困而輟學。原因是該市有一個名氣很大、實力“雄厚”的愛心助學基金會。
綏芬河市委副書記遲慶健介紹,綏芬河市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現象,就是流動人口眾多,幾乎占該市總人口的一半。流動人口的子女及貧困家庭子女的入學問題就成了急需關注的社會問題,為此,綏芬河市把重視教育視作民心工程和吸引投資的環境來抓,讓貧困家庭子女、流動人口子女和常駐人口的子女一樣,享受平等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該市愛心助學基金會于2003年成立,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積極響應,捐資助學活動此起彼伏,蔚然成風。僅2005年,該基金會就為全市274名貧困中小學生和40名在校大學生發放31萬余元助學金,3年來累計發放助學金94萬余元,有效解決了貧困家庭子女入學難問題,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然而,在實施愛心助學的過程中,人們亦發現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就是接受救助的孩子絕大多數缺乏感恩心理。據愛心助學基金會常務副會長郭士田介紹,一位教育局干部,救助了十年的孩子回到綏芬河工作后,與他常常碰面,卻連一個招呼都不打;一位市委副書記,十多年來幫助二十多個貧困生走進大學,但至今無一人主動表示過感謝;一位團委書記,專程買了水果、帶著錢到哈爾濱看望他救助的大學生,卻遭到這位受助者的冷遇,他走時該學生甚至沒有送一送……
愛心助學基金會去年捐助了40名貧困大學生,雖然工作人員一再囑咐這些孩子要常與基金會聯系和溝通,以便繼續幫助他們。但時至今日,仍無一人來信或打來電話。基金會撰寫的致貧困大學生的一封信,因為受助者地址變更或登記不詳,至今也沒有發出一封。
扶貧解困給錢更要給“德”
為什么貧困孩子會如此冷漠地面對幫助他們的熱心人呢?
郭士田分析說:“首先,愛心助學基金會是在綏芬河市委、市政府的倡導下成立的,雖然我們靠的是社會捐助,但很多受助者把這理解成一種政府行為,認為自己受助應該應分;其次,很多貧困生的受助是間接的,來基金會尋求幫助的大多是孩子家長。如果家長沒有感激之心,孩子就很難有這份心。”
貧困生李葉馨說:“對社會和他人給我的幫助,我總是心存感激,相信大多數貧困生和我的想法一樣!但他們卻選擇了沉默,我認為是一種逃避行為,畢竟自己是被救濟的對象,多少有點低人一等的感覺。”
貧困生王爽說:“我感到很幸運,在自己因貧困輟學時,有那么多好心人幫助我。在班里,同學們很照顧我,遇到收班費、搞活動、捐款時,他們總會說,你家困難,別拿了。每到這時我都很難過,覺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雖然我知道命運是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的,但目前的困境多少讓人有些自卑的心理。”
綏芬河市副市長、愛心助學基金會會長徐寬深有感觸地說:“這一現象給我們的愛心捐助活動提出了新課題,如何在捐出錢物的同時,亦輸出一種價值觀,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榮辱觀,是愛心助學基金會今后努力的方向。畢竟,物質上的幫扶只能解決孩子的一時之困,精神上的幫助才能令他們受益終生。”
感恩教育不該缺失的一課
綏芬河市愛心助學基金會、文明辦、關工委、學校等多個部門開始嘗試組織受助者回報社會的活動,如舉辦座談會、讓受助者到捐助單位實習或作為志愿者參加市里大型活動等等。在組織這些活動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難,如捐助單位不配合,社會沒形成相應的環境,受助者以種種理由拒絕參與等等。
綏芬河市高級中學副書記夏秀芬向記者講述了他們探索“感恩教育”的過程:2004年寒假,該校組織了十幾名貧困大學生到曾經幫助他們的青云市場、旭升商廈回訪,想做些復印材料、點貨、賣貨、翻譯等力所能及的工作,卻遭到拒絕。業戶們怕麻煩,說無暇接待和照顧這些孩子,何況捐助本身就不圖回報。于是,該校自己組織孩子們清掃樓梯,提著開水挨家挨戶送,想不到依然不受歡迎。原來商場有專門的清掃員和賣水柜臺,孩子們的義務勞動卻似乎搶了別人的飯碗。2005年暑假,該校又組織貧困大學生作為志愿者參加綏芬河建市30周年慶典活動,反響不錯。主辦方多了得力幫手,孩子們也從中得到了鍛煉。該校由此體會到,組織貧困生回報社會活動的范圍應該更寬泛,比如到敬老院慰問、參與慈善活動、春季植樹等等。
“但是由誰來長期做這件事?”夏秀芬苦惱地說:“作為一所中學,我們不便經常組織這樣的活動,畢竟我們的責任只是培養在校生,已經畢業的學生無法也無暇顧及。況且,組織貧困大學生的工作很難,他們比較松散,考上天南海北的大學都有,大一時我們還可以聯系到一些人,大二以后基本上就失去了聯系。”
目前,綏芬河人正在積極嘗試各種“感恩教育”,但他們常常覺得無助,也由此發現,我們整個社會對包括貧困生在內的所有孩子,在感恩教育方面的嚴重缺失。這不是一個部門、一所學校甚至一座城市力所能及的,它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