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每個人都熟知的古詩,但現實生活中,浪費現象并不少見。近日,筆者對上海高校食堂的情況作了一次小調查。
點滴浪費,積少成多
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的南區食堂,在門口收拾飯后餐具的校工肖大叔告訴筆者,學生少有浪費現象。“以前,米飯是免費供應的,現在要收費了,學生都根據自己的飯量打飯。”據肖大叔觀察,“女生一般買一兩飯,男生一般要三兩飯,基本都能吃完,剩下的只是少量的飯菜。”他介紹,食堂每天都會把剩菜剩飯裝進專用桶內,每個桶的容量大概是50公斤,“每一餐大概收兩桶左右”。筆者在食堂出口觀察發現,吃完飯的同學餐盤里大都會有少量剩菜剩飯,每人剩的量不多,但許多人都倒的話,就不免積少成多。復旦邯鄲校區有3個這樣規模的食堂,一年內除去寒暑假和雙休日后大概有170天,一天按兩餐粗略估算,一年的剩菜剩飯就有百噸之多。全市有59所高校,以此推算,一年的剩飯剩菜該有多少!
剩飯剩菜,理由很多
正在食堂內吃飯的廖憲同學告訴筆者,他平時很少浪費飯菜,“米飯很少會剩,因為自己能吃多少大概都清楚”,“有時候吃飽了就會剩下一點菜,有時候買的菜不合口味,就吃不完了”。上海交通大學的鄭慶寧同學介紹,一年前食堂的米飯是0.5元無限量的,所以浪費比較多,后來改為按量收費,大家就會考慮自己的食量。
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女生剩飯剩菜的情況比男生多些。正在就餐的女生夏妃同學說,考慮到菜的營養搭配,一般會要一兩米飯,一葷一素兩個菜,但經常是飯吃完了還剩不少菜。李博同學則說,出現剩菜的情況有很多,“比如菜不好吃,或者做得很油,或者看到飯菜里有雜物,還有些女生比較注意體型,所以一份飯一份菜也顯得比較多”。
雖有宣傳,卻乏措施
筆者在一些大學的食堂里看到,墻上都有不少“節約糧食、杜絕浪費”的宣傳畫和標語,據同學們介紹,校園里也經常會有宣傳節約糧食、水電的活動。李博同學說,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沒間斷過,“所剩飯菜多,會覺得浪費,提醒自己要節約點;但如果剩得少了,也就不太在意。”
筆者在食堂對幾位剩飯菜較多的同學進行了現場采訪,他們都表示“只是偶爾為之”或者“實在吃不下了”。采訪中,也有不少同學提出希望食堂改善飯菜口味、質量,實施諸如半份菜等舉措,可以更好地避免剩菜情況發生。
結論:每個人都是節約的中堅力量。理性就餐、倡導節約、反對浪費,用實際行動踐行青年的社會責任,是大學生的神圣使命。學校食堂等有關部門也應針對相關情況予以必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