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型理性消費方式是主流
價格、質量、潮流是吸引大學生消費的主要因素。講求實用、理性消費仍是當前大學生主要的消費觀念。據了解,在購買商品時,大學生們首先考慮的因素是價格和質量。因為經濟來源主要是父母的資助,自己兼職掙錢的不多,這使他們每月可支配的錢是固定的,大約在300-600元之間,家境較好的一般也不超過800元,而這筆錢主要是用來支付飲食和日常生活用品開銷的。由于消費能力有限,大學生們在花錢時往往十分謹慎,力求“花得值”,盡量搜索那些價廉物美的商品。無論是在校內還是在校外,當今大學生的各種社會活動都較以前增多,大學生比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檔次,雖然不一定買名牌,但質量顯然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內容。
時尚、品牌進入消費視野
大學校園中不乏追“新”族。他們喜歡追求新潮,敢于創新,消費的趨附性強。數計系的小梁認為:現在是崇尚時尚消費的時代,大學生花錢可以“跟著感覺走”,如家長給的錢不夠,可以自己到社會上去賺。目前手機、MP3、電腦正成為了高校流行的三大件。
現在部分高價值消費品越來越多地進入大學生的消費視野。大學生消費在一定程度上會相信自己真實的體驗,如果使用某種品牌產品產生好的體驗,就會堅持使用,從而逐步形成固定的偏好,最終形成使用習慣,保持對此產品良好的忠誠度。比如洗發水,感性認識上的氣味清香,質量好,效果明顯,都會使他們繼續使用下去。步行街一服裝店主告訴筆者:“我的店是去年才開的,生意還真的不錯,顧客幾乎全是大學生,只要看中的衣服幾乎不還價,花多少錢都舍得。”而阿迪達斯、耐克等運動品牌在大學生中的滲透率也越來越大。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大學生對追求高品質、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攀比、超前消費悄悄抬頭
大學生沒有經濟來源,經濟獨立性差,消費沒有基礎,經濟的非獨立性決定了大學生自主消費經驗少,不能理性地對消費價值與成本進行衡量。大學生沒有形成完整的,穩定的消費觀念,自控能力不強,多數消費都是受媒體宣傳誘導或是受身邊同學影響而產生的隨機消費、沖動消費。這也是大學生消費示范效應的結果。大學生的這種消費特點,容易引發一些問題。
近日,不少同學通過學校的綠色通道申請所得的國家貸學金,基本上已經發放到手,一時間從“窮光蛋”變成了“萬元戶”,可一些貧困學子并不是為學習制定計劃,而是頻頻穿梭在大街小巷中,從頭到腳包裝一番,瞞著家長利用貸款買手機、電腦等物品。數計系一名姓張的同學,做法就讓人難以接受:他去年申請了國家貸款,今年錢一到手,他就買了一部有攝影功能的手機,出入門口都掛個手機在耳邊,神氣十足,但知情者卻十分不屑。
大學生的“奢侈”消費是攀比心理導致的。有的同學為了擁有一款手機或者換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機,他們情愿節衣縮食,甚至犧牲自己的其他必要開支;有些男同學為了一雙名牌運動鞋,有些女同學為了一套名牌化妝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別人借錢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等。
針對現代大學生的消費情況,一位做學生工作的輔導老師指出,部分大學生的“感性消費”其實是不成熟消費的表現,這對學生的成長很不利。大學生應顧及各個方面量力而行。同時,家長給錢孩子要適度,要有理、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