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10:34 來源:《中國青年報》
“附近沒有好的小學,肯定得擇校。”兒子還在上幼兒園中班,家住北京市豐臺區的楊海玲和先生已在四處打聽各小學的情況。
“家長們一般都在孩子上大班前就選定小學了,我們不算早。大家擇校的辦法有好幾種,買學區房最保險,但開銷較大,海淀區很老的二手房也得兩萬多元一平方米;再就是托人,即使找到關系擇校費也一分不能少;把孩子培養成特長生,又覺得孩子不應這么小就被定型。真頭疼啊!”
擇校現象有多普遍?11月9日~10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題客調查網,對全國31個省(區、市)14081名公眾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多達98.5%的公眾表示身邊存在擇校現象,從幼兒園到高中,擇校幾乎已無處不在。
擇校的根源: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因為“小升初”沒有提前準備給孩子擇校,北京市海淀區的嚴女士至今后悔不已。
“名牌學校也就那么幾所,競爭太激烈了。孩子們大多從小學3年級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兒子小學5年級我才聽說擇校沒有‘證書’不行,趕緊給他報了英語培訓班,但培訓時間太短,考試又太難,沒通過。我們后來在網上報了好幾所學校,連參加考試的機會都沒有,想交擇校費都沒地方交。”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副教授任寶菊發現,北京地區一般好學校首先看各種競賽成績:奧數有“希望杯”、“迎春杯”;作文是“春蕾杯”;英語要通過公共英語二級,人大附中還要求“三一口語”(英國倫敦三一學院英語口語等級考試——編者注)通過7級——大學生都不一定達到的水平。還有就是至少是市級三好學生。
“市級三好等評優的名額少,大多數孩子只有猛攻競賽,英語培訓班價格一般在1500元~5000元。”任寶菊說,“由于不少培訓班可以推薦優秀生源到重點學校去,家長們已經到了少報一個班都不行的程度,交了學費,孩子上不過來,只有考試的時候硬著頭皮上。
家長們把這個現象叫“占坑”。“考過了,也只是有了申請資格,還得通過學校的考試,擇校費是必須交的,這么不正常的現象大家好像都習以為常了。”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程方平認為,擇校的根源是教育資源不均衡。2006年,義務教育法規定取消重點中學,但實際上大部分優質教育資源還是在向原來的重點中學傾斜,只不過名字換成了“示范學校”。“現在不是‘示范學校’的老師,也很難成為特級教師。”
調查發現,對于擇校現象普遍存在的原因,63.9%的人首選“學校之間的辦學水平差距過大”。
接下來還包括高考指揮棒導致的必然結果(56.5%),家長過于看重孩子的成績(55.5%),素質教育政策沒落實(48.8%),地方政府對不同學校的經費投入沒做到一視同仁(48.6%),就近入學的原則形同虛設(34.0%)等。(中國青年報)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