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8日 作者:劉華蓉 來源:中國教育報
報載,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最近對“素質”發表了一番議論。他認為,素質要全面考量,一個所謂的高考“狀元”的素質不一定比一個農村的孩子素質更高,“農村孩子能吃苦耐勞,尊重別人,知道感恩,這是比會背一些詩歌、多解一道數學題更高的素質”。
周其鳳的話說出了一個道理:素質教育德為先。如今,我們常常看到,素質教育匯報成了學生吹拉彈唱表演;對學生素質的考核,成了各項體育、文藝特長的測評;而是否吃苦耐勞、知道感恩卻鮮見考查。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一直是教育的熱門話題,盡管城鄉差距在一天天縮小,但一個客觀的現實是,農村學校的發展還遠比不上城市學校,農村的孩子還缺乏音樂教師、舞蹈教師,也缺乏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缺乏培育所謂特長的體育鍛煉設施。和城里孩子比起來,農村孩子中的大部分人可能在能歌善舞上處于劣勢,在升學背后的種種特長加分中處于劣勢,在還不完善的綜合測評中處于劣勢。
即使是城里孩子,也有不少不會吹拉彈唱但品德高尚的,那么,這樣的孩子算不算好孩子?是不是就沒有素質?吹拉彈唱是素質,但一旦它們和考試成績一樣成了素質的最大內涵,再多的技能,也只能稱之為雕蟲小技,因為它忽視了教育的根本。
人格的健全、品德的高尚,這才是素質教育首先應該追求的目標,但我們常常在教育中忘記了這個根本。“我們跑得太快,以至于忘記了奔跑的目的。”在教育快速發展中,如果我們只注重那些為了升學應試、為了加分而培養起來的技能,那樣與我們期待的素質教育只能是越來越遠。
但愿更多的校長、教師,從周其鳳校長的話里聽出教育的真諦,堅守教育的根本;也希望更多的城鄉學子,讀到這番話,明白什么是一個人最寶貴的素質并去追求它。筆者還希望,這簡短淺顯的一段話能夠對我們完善評價學生的標準有所推動。(劉華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