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時間:2009-11-18 07:48 來源:長江網
近期南開大學33名博士研究生未能如期戴上博士帽又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教育界的論爭。學生家長、公眾會對未能畢業的博士生感到遺憾,對學校的“不通人情”、“鐵面無私”表示不解。(人民日報11月13日)
又是家長、公眾“不懂事”!——大學要提高質量,就要淘汰,可淘汰卻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寬進嚴出”談何容易。這可能是這則新聞,給一些讀者傳遞的感受:期望公眾能支持大學的淘汰制建設,何況,在國外大學淘汰率到達30%,而國內高校只有5%的淘汰,就是毛毛雨。
但真是家長“不懂事”嗎?對于國外高校的“寬進嚴出”,淘汰能得到公眾的支持,或許我們只看到了國外大學的淘汰,卻沒有看到國外大學被淘汰學生的重新進入機制。在美國高校,一名大學本科生,讀到大學三年級時,學校將其退學(或者他不滿意學校的辦學質量,自動退學),他可以拿著前三年的大學成績,申請進入另一所大學的三年級繼續讀書,以前的學分得到承認??墒牵谥袊咝?,如果是一名本科生,讀到大三被退學,他能轉到另一所大學讀書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如果要讀大學,必須重新回去讀高三復讀班,參加高考,填報志愿,好不容易進入大學之后,他此前在另一所大學讀書的成績都不被承認。同樣,對于碩士、博士,也是如此,必須重新參加研究生入學考試,否則,就別想再做讀書夢,拿回一張結業證書了事。
這種淘汰,對高校和受教育者來說,都是十分痛苦的。在高校一方,總會考慮到學生的“前途”、被淘汰之后面臨的結局,而不忍淘汰;而對于受教育者來說,被淘汰之后的前途迷茫,甚至可能讓他們對人生灰心喪氣??梢哉f,這是這幾年來,一些退學學生,走上極端道路的誘因之一。雖然一些專家總會說:要正確對待,大不了從頭再來,可是他們自己也困惑,為什么要求學生要退回升學考之前重新再來?難道他們所讀的幾年本科、研究生就全部不管用了?這對學生和社會來說,也都是一種浪費。
這才是淘汰制難以得到公眾認同的根本原因。其實,如果有重新進入的合理制度,公眾和學生對于“淘汰”是求之不得:這意味著對某所學校的辦學不滿、專業不滿,可以自主申請離開這所學校,這樣一來,學生“用腳投票”,哪所學校會對教育質量掉以輕心呢?在美國高校,新生留校率是評價一所大學的重要指標之一,如果讀書一年之后選擇離開另謀他校的學生越多,表明這所學校的辦學質量越差。淘汰不僅是學校的優化機制,也是高等教育的競爭機制,從淘汰之中,學校也感受到強烈的辦學競爭壓力。
我國大學要提高質量,探索淘汰制是必然的,但是,對應于淘汰制,必須探索學生退出機制,即能夠有渠道讓這些學生不經過升學考試環節,轉到另外的學校求學,所謂自由轉學制度。而構建這種自由轉學制度,又必須打破升學考試制度,否則,依據招生計劃、升學考試分數實行的學生錄取方式,將制約學生的轉學,這牽涉到學籍問題、當年升學考試的分數是否夠格進入這一所學校的問題,如此等等。
所以,從大學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以及保障受教育者權益出發,我國的升學制度也必須改革,只有不斷探索基于高校自主招生的申請入學制度,才能構建起高校的自由轉學制度與“寬進嚴出”淘汰制度,當然,這必須以擴大受教育者的教育選擇權為出發點,同時配套教育基本管理制度的改革。如若升學計劃體制不變,高校所探索的單方面淘汰制,將難以走遠,甚至可能成為激化學生與學校矛盾的導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