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聲報消息:4月21日,加拿大華裔陳輔唐醫生向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捐贈2000萬元人民幣,用于設立“宋慶齡貧困大學生助學基金”。從2006年開始,先選定6所民族大學為受捐助單位,每所高校資助20人,每人每學年將獲得3000元的助學金。
74歲的陳輔唐滿鬢銀絲,4月底他匆匆從加拿大第三大城市卡爾加里趕到北京,為的就是實現自己自1970年就種植下的一個夢想,希望將自己積累的資產捐獻給中國,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
如今他夢想成真。當陳輔唐從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俞貴麟手中接過捐贈證書時,他說:“2000萬并不是一個多么大的數目,這只是我個人積累的一點財富,希望社會上有更多的人伸出手來幫助那些需要援手的人們。”
賣豪宅傾盡所有為慈善
在宋慶齡故居,接受采訪的陳輔唐老人平靜地坐在陳設有古舊家具的一間居室里,細細摩挲手邊的沙發和茶幾,故國情懷在異鄉他旅中也是這么被自己細細摩挲的,家國之情勝過在異域生活將近一生的眷戀。
1967年,陳輔唐從香港移居加拿大卡爾加里,并順利申請成為一名內科醫生。在加拿大,政府為公民醫療配置有高額的福利費用,實行醫療服務價格處于非常低的水平,醫生并不都屬于高收入階層。
三年后,他和他的妻子來到卡爾加里,他們花了畢生的積蓄約五萬加拿大幣($44350按現行匯率計算)買了一塊面積為40英畝的荒蕪的土地,他親手繪制了藍圖,計劃建一所別墅,空地上將種植各種林木。
把各項工程安排給建筑工人施工的時候,他對自己的妻子說:“等我們老去的時候,這塊地是要賣出去的,希望能幫助中國貧困的大學生。”夫妻倆欣然一笑,默默將這樣一個理想種植在心頭。
1973年,他們夫婦搬到新的三層樓的房子。因為自己有自小培養起來的自己動手干活的習慣,同時也是為了節省資金,陳輔唐自己參與了別墅建設過程中的許多工作,如樓板、樓梯扶手、窗簾等都是由他自己完成。
樓房蓋好之后,他們夫婦開始忙活別墅區的其他工程,筑房、開湖、種樹,享受著辛勤勞作的快樂。三年的時間,這里變為美麗的世外桃源: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湖水,茂密的小樹……優美的環境吸引了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它們成了主人親密的朋友,見證著陳老夫婦生活的甜蜜與溫馨。
1999年,陳輔唐前任夫人辭世。當年的小樹苗幾經風雨,已經成長為參天大樹。睹物思人,身邊的一切都會讓他想起夫人的音容笑貌。同時時時縈繞的,還有那個夫妻二人共同的約定。于是他一如既往地精心培育這片園林。堅持多年來形成的習慣,親自駕車耕種,按時為600多株樹木澆水,年復一年地將少數死掉的樹木鋸掉,種上新的樹苗。
但是歲月不饒人,陳輔唐年紀大了,在外面干起活來經常長達兩三個小時,現在的夫人很擔心他的身體,于是總要同他一起出去勞作。慢慢地,他開始覺得自己力不從心,他想起了和前任夫人在購買這塊地時的約定:等到沒有精力打理的時候就將它賣掉,然后把錢捐出去。
2005年,陳輔唐將這塊自己精心經營的別墅區賣給了當地的一名白人,經過兩次回中國考察,他將變賣房產后所得到的2000萬元人民幣全部捐給宋慶齡基金會,自己則住進了一套極為普通的公寓。
緬甸梅貝村傳遞感恩精神
一湖碧水,綠草萋萋,在水中央,有一座漂亮的竹木建筑物。照片很大很美。輔唐老告訴我們,這是小學教堂,是他捐建的,在緬甸的一個叫梅貝的村。故事發生在1942年。
1942年時陳輔唐只有10歲。正是他在緬甸讀小學的年代,那一天他背著書包正要往學校走,他媽一把扯住他書包,說是日本兵來了,我們逃命吧。后來,他才知道日本鬼子為了攻占中緬公路,一舉擊敗國民黨守軍。國民黨潰兵敗將散落到緬甸鄉村。日軍到處搜索,發現中國人,格殺勿論。
正是8月下旬,陳輔唐一家,父母加上兄弟姐妹共6人無處躲藏,當地人惟恐連累而拒絕陳家。陳家只得租一扁舟,漂在茵麗湖上躲避日軍的搜捕。晚上一家人就躺在小小的船艙里。小小的輔唐捧著懷里的書包從船艙往外看,到處是紛飛的螢火蟲,倒映在水面,在平日里看來真是美輪美奐的景色,此時只覺得如鬼火一般,有許多幽靈在巡游,隨時可能捉了他的靈魂去。
陳輔唐說,是湖邊寺院的老和尚和村子里的緬甸人救了他一家。寺院的老和尚發現浮在湖面上的船,招呼他們上岸,并給了他們一個暫時躲避的地方。這個叫梅貝的村,讓他們一家悄悄住了五六年。直到日本人投降為止,讓他們一家度過了人生最危難的時期。日本兵好幾次進村搜查,都被村里人巧妙地保護了。陳輔唐回憶起那幾次搜查時,至今還心存恐懼。他的睡夢里至今還在做著諸如路遇猛虎,血盆大口撲上身來的噩夢,嚇醒之時還在叫著“日本兵來了!”
由于戰亂,村里的學校早就關閉了,小輔唐保持著惟一的一本國文課本。一個叫安妞的小女孩和他的哥哥教會了小輔唐用腳劃船,小輔唐可以用一只腳劃著小舟在茵麗湖上徜徉。小輔唐學會了上樹掏鳥窩,下湖捕魚蝦。小輔唐也做了他們的小老師,每有空閑的時光,小輔唐就會按著這本國文書上的字,教他們學習中文。幾年翻下來,國文書早被翻得不成樣子。
直到日本人投降,一家人離開村子去了另一小城繼續做生意,后來,一家輾轉來到香港,后又來到加拿大。陳輔唐發奮讀書,從醫科大學畢業后,成為卡爾加里有名的內科醫生。但是陳輔唐說:“我始終沒有忘記那個小村子。”
1999年,陳輔唐的原配夫人去世。陷入悲哀和絕望的他,眼前一片黑暗,少年時度過的那個遠在緬甸的梅貝村卻浮上了心頭。他說,一想到那個小村莊,心頭就有了一些暖意。
當陳輔唐重回故地時,村子里當年認識的人里只剩下安妞。安妞說,家里的變故不用說了,我小女兒的女兒都上小學了。輔唐老驚喜地問,小學在哪里?我看看我的小外孫女去。安妞的丈夫說,村里窮,哪有什么小學。陳輔唐的眉頭皺了一下。于是,接下來就有他捐資建小學的事了。小學在輔唐老離開不久的日子里就落成了。2002年,他再次故地重游,于是,就有了眼前這一張照片。輔唐老說起那個小村子,是他精神的故鄉。他一輩子對文化知識的渴望和追求,就是從那里開始的。
一湖碧水,綠草萋萋,在水中央,有一座漂亮的竹木建筑物。陳輔唐捐建的一所小學不久就落成了。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
陳輔唐祖籍廣東新會,幼年時期在緬甸生活,直到1947年離開緬甸來到香港,之后還曾到湖南醫學院讀過醫學,他對中國文化有著深沉的愛。雖然身居加拿大,但他非常關心祖國的發展,總是鎖定中央電視臺四套與九套節目,關注國內的新聞動態,也使自己的中文水平在電視節目的熏陶下不斷進步。
他的書架上,插滿了中文書籍,不少是中國著名作家作品。他說他最喜歡讀魯迅的作品,時不時能說出魯迅文章中某一個精彩的篇章,甚至小說里描寫過的一個典型細節。墻上掛滿了他在世界各地拍攝到的照片。照片構圖精彩,藝術精湛,每一張照片身后都有一個生動的故事。
陳輔唐現在的夫人名為馮儉賢,同為華人,從小在國外長大,先前在心理上對祖國的認識還存在著距離感。自從與陳輔唐結合后,夫妻間相儒以沫,被陳老強烈的中國情結所感染,心中的祖國情懷也日益深厚。她將這種感情寄托在對丈夫行動的支持上,當陳輔唐提出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還有很多人需要幫助,想把錢捐給國內時,陳夫人欣然應允,甚至兩次來國內辦理捐贈事宜時始終陪伴左右。
根據慣例,捐出這筆資金的陳輔唐完全可以以自己的名字來命名基金的名稱,但陳輔唐說:“宋慶齡是一個響亮的名字,更可以成為學生的榜樣。”于是基金的名字仍以宋慶齡命名。
在捐出這筆錢之后,陳輔唐經濟上已不再富有。他告訴記者,自己已經退休,沒有什么其他收入。如果不是加拿大的醫療福利不需要再花錢,真愿意回到祖國來居住。(來源/公益時報,記者/宋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