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波 2009年11月23日09:10 來源:人民網-觀點頻道
北大推出中學校長推薦學生上北大制度本在使一些偏才、怪才能上北大,然后實際操作中,推薦已變成一場考試分數的大比拼。重慶南開中學校長感慨,因為受到諸多限制,他不得不采取以分數來作最后定奪。(華龍網-重慶晚報2009年11月22日)
本來,我對北大出臺的中學校長推薦制就一直不看好,盡管其出發點可能是好的,但在目前中國的現狀下,這樣的做法可能只是一種標新立異,甚至可以說是嘩眾取寵。正如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所言,這可能只會增加矛盾而已。
果不其然,享受到這一待遇的中學校長們開始感到有些身不由已,最終的所謂推薦還是得以考試、分數來進行大比拼。對于這樣的現狀,恰恰折射了中國教育之悲哀,這也正是推薦制“好看不中用”的必然結局。
首先,折射的是素質教育之悲哀。這么多年來,盡管教育界一直在推行素質教育,但始終只聽聲響,不見人來,至少沒有真正形成氣候。十年前的讀死書,今天依然如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比拼分數的場面,正是多少年來應試教育瘋狂之結局,素質教育之傷痛,素質教育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科學、完善的學習、考核體系。
其次,折射的是教育公信之悲哀。為什么學生和家長只相信分數,而不相信校長?這也是有很深的思想根源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在于教育公信力的喪失,人們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學校,不相信校長,人們不相信推薦制的“公平、公正”,其實也就是對于教育公信的不信任。而這其中,當然是有不少現實之積蔽所引發的,特別是一些地方屢屢爆出的教育“丑聞”。
再次,折射的是教育制度之悲哀。推薦制本應是一個好的制度,應該可以發現一些特殊的人才,用以彌補高考之弊端,從而實現人盡其才??墒窃谥袊?,往往制度是好的,可卻得不到執行,一種無形的掌控力和社會關系網,始終籠罩在制度之上,人大于制度,權大于制度,包括神圣的教育也不能幸免。所以在制度推進到今天,人們依然好象還只是相信高考,可就是高考,又出現了多少的傷痛。
最后,當然也折射了教育能力之悲哀。應該說,在這個推薦的問題上,教育界不會如此身不由已、束手無策。這也說明了教育能力的滑坡,一方面是沒有更多更好更科學的測評、考核體系來檢驗一個人才,這本身就是退步;另一方面,對于自己檢驗的人才缺乏足夠的自信心,始終擔心經不起社會輿論的壓力。
也許,正是這樣的教育悲哀,才讓我們的校長戰戰兢兢,怕惹麻煩,怕招是非,最終只會選擇這樣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辦法,那就是比考試、比分數。
如果是這樣,那又何必勞煩我們的各位校長們?高考豈不就是最好最公平的解決辦法。如果是這樣,那又何必搞這一出校長推薦制,就是我們的北大直接到學校去選考試前幾名的學生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