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報 2010年01月05日09:02
元旦前夕,某縣文明辦、團縣委等部門在該縣中小學生中開展了“寄一張郵政賀卡、獻一份助學愛心”活動,每名學生涉及費用5.5元。但就是這筆費用,再次把教師推上風口浪尖——被扣上“亂收費”的帽子不說,還把教師與奸商等同對待。
時下,教師時常成為部分家長“撒野”的對象,特別是涉及到收費這類敏感話題,教師們不得不被動“挨打”,收幾塊錢的作業本費要挨罵,代收早餐費要挨罵,甚至按照政策代收疫苗注射費也要成受打擊的對象。這些家長的罵聲到底痛了誰?
我們要從收費的額度上進行分析,看老師是不是要“賺家長的錢”。就拿某縣的這次活動收費來說,一個超級大班有70名學生,人均交5.5元,一共是385元。即便是這筆錢全部讓老師拿去,一個班少則3名老師,一個人能分多少錢?難道老師花這么大的精力和代價,就為了賺取家長們交的這點錢?這于情于理都說不過去。那么,有人拿此來說事甚至攻擊老師,只能說明一個問題:人們對待學校和老師的心態出了問題。
應該說,教育收費一直是個熱點問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會向學生伸手,但諸如學生必要的作業本等費用,在“迫不得已而收之”的情況下,往往遭遇人們的不理解,這就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了。
其一,部分家長的這種心態會讓教師心痛。學校每學期收取幾塊錢的作業本費,難道一個學生一學期用幾個作業本的費用家長也不樂意出?老師此刻可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
其二,部分家長老是用“敵對”的情緒看待收費問題,痛的是學生,更是我們的教育。家長對收費有意見,會自覺不自覺地“傳染”給學生,而學生夾在老師與家長之間左右為難,長此以往,自然會影響學習。而作為老師,可能會對家長的這種態度“有情緒”,這種情緒自然也會影響到教育激情,并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其三,“錢不花到點子上”,痛的會是家長自己。其實,社會發展到現在,已很少有人真正“出不起”那幾塊錢,只是人們已陷入“涉及收費即亂收費”的怪圈,正常的支出也會被人們“圈”進自我劃定的亂收費范疇。如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哪個孩子沒有零花錢?這些零花錢,難道比買必要的學習用具更重要?就拿5.5元愛心活動費用來說,難道相關部門組織這樣的活動,樹立孩子們的愛心意識真的錯了?
其實不然。當我們的學生家長在大把地為孩子花錢的同時,還要理性、冷靜地對待收費行為。一方面,如果硬是認為學校有“亂收費”行為,可以向紀檢監察等部門反映,使不合理的收費行為得以制止。另一方面,要努力使自己“鉆”出遇事就拿老師出氣、在老師面前“撒野”的死胡同,這樣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也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否則,個人情緒的隨意發泄,不僅是對孩子的不負責任,更是對教師的不尊重。
來源:恩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