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新聞 時間: 2010-01-06 來源: 廣州日報 作者: 杜安娜
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表。
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這讓家長們很迷惑。
家長困惑 學校無奈 專家稱應調整評價標準
在網上競選大隊長——這是一直走在素質教育改革前沿的廣東省華陽小學去年10月推出的一項新舉措。在網上,每點擊一次競選者照片,選票數就累計增加一張。競賽的最后一天,一位家長在群里向朋友們發出了援助信號,希望能為孩子爭取更多的選票。
這是廣東省中小學如火如荼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幕。
“學生忙,家長們更忙”,大到干部選舉,小到上課不遲到,為了讓孩子品德教育得分高,家長們的神經一秒也不敢放松。加上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去年在高考招生中首次將綜合素質評價與高考錄取“硬掛鉤”,隨后,廣東2009中學校長論壇上,廣東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今年將強化“綜合素質評價”。
此舉無疑讓家長們擔憂,將來初、高中入學會不會都要與德育教育“掛上鉤”。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從學校到學生再到家長,似乎都更累了。
文、圖/本報記者杜安娜 實習生趙琦玉
去年教育界發生了一件大事。
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在去年高考招生中,對報考該校中文系的12名考生因綜合素質評價低又不服從調劑退檔處理,同時,也有剛上投檔線的考生因綜合素質評價高被錄取。這個全國首次將綜合素質評價與高招錄取“硬掛鉤”的做法,一石激起千重浪。
有人說,這是素質教育的破冰之舉,但將來學生素質評價是否會和中考甚至與初中入學掛鉤?“素質教育當然應該搞,但這樣的做法無疑加重了學生和家長們的負擔。”有學生家長為此憂心忡忡。
家長:
規矩繁復就是素質教育?
感慨的不僅是高中生家長,連小學生家長也感慨,“現在家長越來越難當啊!”一直走在素質教育改革前沿的廣東省華陽小學在去年10月份,又推出了一項新的改革:學生在網上競選大隊長。在競選頁面上,每個競選學生除了貼出自己的照片,還要加上一句競選口號,再下面就是每個人的所得票數。
在網上,每點擊一次競選人照片,競選所得票數就會累計增加。這場競賽的最后期限是10月31日。一位家長在群里向朋友們發出了援助信號,希望能為孩子爭取更多的選票,那時已經離截止時間還有一個小時。然而,最后的努力沒有改變最終結果,好多競選學生的選票也在最后“沖刺”。
孩子的失落,讓家長無比揪心。廣州某中學的另一位家長,也表示了同樣的苦惱:“現在學校為推行素質教育,制定了不少班規,上課遲到、帶籃球進教室、沒有當班干部,這些都成為德育教育考試拿不到高分的原因。”
“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這讓我很迷惑。素質教育的內容最終就是應該讓孩子們明白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執行這些繁復的規矩,就是素質教育了嗎?”有家長提出這樣的疑問。
學校:
中、高考錄取與素質評分還未對接
廣州三中校長梁國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山東的這種錄取方法實屬全國首例。他解釋,在廣東,高考錄取還沒有與綜合素質評分真正地掛起鉤來,只是在學生的高考成績旁,附帶綜合素質測評的成績。這種方式從2004年就開始了,當時在全國多個省、市作為試點,廣東省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內地,初中還屬于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人格還在成長中,德育考試及格不及格,這個成績在廣東現行的錄取體系中,并不體現。
“于私來說,高中從升學率的角度考慮,都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因為德育教育考試不合格而被退檔,而綜合素質考評都是本校自評,所以,幾乎很少出現這樣的極端情況。”梁國就說,至少廣州三中這些年來還沒有一個畢業生德育教育不合格。
國家從2004年實行課程改革,高考內容統一劃歸為文科綜合、理科綜合。選修、必修都有學分,學校要給這些畢業生一個真實的學分。
作為校長,梁國就也說到綜合素質評價的難度,“評價的東西都是帶有主觀性的,評價得嚴格,或者評價得不好,都帶有一些主觀因素。其實最理想的做法是用語言文字描述,對學生成長進行記錄。”
學校也有學校的苦衷,梁國就說:“什么叫人民滿意的教育?如果學生都考不上大學,那家長肯定不滿意。那是不是考上大學,人民就滿意了?其實我也搞不清。落實下來,升學率還是評價一個高中實力的最終標準。于是,大家都搶著抓升學率,最后陷入怪圈。如果我不抓升學率,而是花大量時間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最后升學率上不去,學校慢慢就被邊緣化了。”
專家:
素質評價調整后是高考有益補充
把綜合素質評價評分作為高考錄取的參考,與校長的無奈相比,華南師范大學人才測評與考試研究所所長張敏強對這種方式持肯定意見。
現在高考制度還不完善,張敏強堅持認為,人們將高考神圣化,但高考并不是萬能的。“高考制度需要補充,綜合素質考評是一種很好的補充形式。”不過,他認為現在操作手法上可以有所改進。
“比如,從現在《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評價表》考評的項目來看,道德品質第一項是愛國守法。一個人是不是有愛國意識,最顯著的表現是國家發生危難時,能否為國家犧牲生命,在和平年代,甄別評價起來比較難。按照現在的規定,是不是說一次沒有參加升旗儀式,就不是個愛國的孩子,或者說,每次都能參加的學生,就一定是最愛國的?”他說,這些評判都應該再寫實一點、具體一點,更有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