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11日 作者:陳寶泉 來源:中國教育報
學校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離不開家長的合作,離不開家長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教師千萬要珍惜家長的這份信任。
不久前,有報道稱,在圣誕節的平安夜,有家長收到這樣的短信:“感謝某某家長給全班同學送來圣誕禮物,并祝圣誕快樂!”這位家長的兒子上小學五年級,短信是班主任發的。收到這樣的短信,這位家長備受煎熬:“對于我這種沒心沒肺、沒為班級作過貢獻的家長,收到這樣的短信真的很難為情。”這位家長說,兒子班上同學的家長中,有給班上送水的,有送盆景的,甚至在學校開運動會時,還有家長為全班提供運動衣褲的。事后,班主任就群發短信感謝所有家長。有的老師說:“發短信的目的是希望家長能趁機教育孩子關心集體。”
筆者擔憂的是,家長們真要按老師要求,用這種短信來教育孩子,會給孩子灌輸怎樣的價值觀?實際上,學校搞節慶活動,只需準備好彩紙、筆墨,師生一齊動手布置教室,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教育。即便在那些發達國家也是這么搞的,為什么在我們的一些小學就變了味,變成讓家長出錢出力的事情了呢?學校開運動會,“大款”家長給全班同學買了運動衣褲,那么老師對于這位“大款”家長的學生要不要“投桃報李”?不能公平公正地對待所有學生,何談師徳。這種做法注定也得不到更多家長的尊重和信任。
關心集體并不意味著大把花錢,互相關愛也不等于送禮。如果這種鼓勵家長給班級送禮的風氣盛行,那些家境不好的學生怎么辦?把家長的財力甚至特權當成資源,想方設法為己所用是有違師德的,斂來的財物即使不進個人腰包也是違規。對于這種傾向,學校領導必須明察,嚴令禁止。作為教育機構,學校必須尊重家長,搞一些讓家長額外破費的活動必須征得所有家長同意。有些學校,特別是某些名校切不可自恃掌控優質教育資源,總是有人來求,就不尊重家長,予取予求。這本身就是修養差,有違教育工作者職業要求的表現,應盡快加以改正。
小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智力、性格的發育,價值觀念、意志、品質的形成各有其過程、特點。只有在學校與家長的密切配合、溝通之下,才能夠保證孩子的健康、安全成長。這種配合、溝通的前提是相互信任。用類似的醫療事業作借鑒,一旦醫患之間沒有了信任,可怕的事情就會接踵而至。大醫裘法祖大夫生前曾告誡同行千萬要珍惜這種信任:“用我們畢生的精力去救死扶傷,去鉆研醫術都難以達到患者對我們的信任要求。”
同樣的道理,每位教師也應牢記,人家把孩子交給我們來教育,這是多么大的信任與責任?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要求,是我們畢生追求難以企及的。在教師這個崗位上,怎么還能總打家長的主意,把高尚的職業搞得低俗呢?(陳寶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