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23日 09:39:07 來源:廣州日報
有的學生為了升學加分,在假期苦練特長。
小小讀書郎已經知道生存的壓力。
假期的各種補習班很受歡迎。
旅行,補習班、特長班,“公關”老師同學……寒假到,學生哥更忙
孩子們盼望的寒假又到了,可是記者近日采訪發現,寒假伊始,家長和孩子們反而變得更忙了。學第二外語、報名特長班、準備出國旅游……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自覺”地“充實假期生活”,單純放松、玩樂的假期好像已經不見了。
記者直擊
寒假到學生哥忙得不可開交
不出國旅游沒談資?
“我得讓媽媽趕緊給我報個出國游,不然就浪費時間了。”三年級的小蕾對記者說。“不趁假期出去玩,開學后都不好意思和同學聊天。人家都是‘歐洲深度游’、‘非洲探險游’啊之類的,如果就是去個北京、上海什么的,都不好意思提,寫作文也沒得寫。”
請同學老師出外 抓住“社交”時機?
二年級貝城的爸爸這幾天也很忙活。貝城爸爸對記者說:“孩子的性格內向,平時在學校不愛說話,朋友也不多,我們覺得應該抓緊假期的機會給孩子創造一個和大家溝通的機會,所以想邀請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去海邊玩,順便也跟老師多溝通。”據了解,像這樣的家長并不少見,“請同學們去海邊”也已經是非常“經濟”的選擇,一些家長甚至出錢邀請老師“住五星級賓館,雙飛三亞”。
補習班 、特長班充電忙
“現在的小朋友已經非常有競爭意識了。”在少年宮做舞蹈老師的阿冰對記者說:“平時已經有很多孩子放學后來練舞蹈,寒假更是幾乎每個班都報滿。”晚上九時,記者在一家少兒特長培訓班的門口遇見剛下課的萌萌。“今晚是合唱訓練。”萌萌說,“班里的同學們個個都會很多特長,鋼琴、美術啊,我也不能落下。趁寒假多學東西,媽媽說‘技不壓身’,以后競爭更激烈,所以現在就要努力。”
而鄒小姐在今年寒假照例為孩子報了好多輔導班,雖然知道孩子可能會累,可也沒辦法。“一放假,孩子就有大把自由時間。如果不給他安排充電,誰知道他一天到晚都干些什么?。空诩依锟措娨??上網?去網吧打游戲……想都不敢想。”
心態實錄
忙碌背后心態復雜
把假期安排得如此繁忙,家長和孩子們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攀比!“不想成‘異類’”
假期伊始就鼓動媽媽給自己報名“出國游”的小蕾對記者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我所在的學校是省重點里最頂尖的,班里的同學都很有來頭,每天各種漂亮的車停在學校門口排長龍,可我是一般的‘片內生’,家庭條件一般,經常感覺和同學們說不上話。我周圍的同學很多都去過n個國家了,我最遠只去過香港。這樣下去,我都快成為班里的‘異類’了,所以無論如何這個假期要出趟國!”
現實!“關系”對孩子很重要
請兒子的老師和同學們去海邊玩的貝城爸這樣看待自己的安排:“也許你會說我這個當家長的太‘復雜’了。我是這樣看的:在現今社會‘關系’非常重要。請老師和同學出去玩,未必是圖著實質的回報,更希望表達我們的友好,希望孩子能和同學們更熟悉一些。孩子太內向了,這對他今后走向社會的發展很不利。”不過,貝城爸也承認“有私心”。“希望老師和同學們以后能更關心自己的兒子。”
升學競爭!逼得孩子很“自覺”
這個寒假,三年級的萌萌已經把日程安排好了:“周一、周三上法語班,周二學小提琴,周四學奧數,周五學跆拳道,周六、周日在家寫假期作業。”“是不是爸媽給你報的名???”記者問。萌萌的回答卻出乎意料:“是我自己想要學的。爸媽還覺得學太多怕不消化呢??晌矣X得沒問題。”萌萌像個“小大人”般說:“再過幾年我就考初中了,特長多點可以加分。你們大人真奇怪,讓我們努力,我們真努力了你們又覺得‘怪異’。多學習不是好事嗎?”
家長擔心!怕孩子無所事事
一到假期就給兒子排滿輔導班的鄒小姐悄悄對記者說:“其實我給孩子報這么多班,孩子學進去多少無所謂,關鍵是他有了正經事做,我不必成天上著班還擔心他不知干嗎去了。”
專家提醒
小心“停不下來癥”
現在的孩子好像越來越早地“懂事”了。和父輩們相比,在假期來臨的時候,他們似乎顯得更勤奮,“其實這與社會大環境的壓力息息相關,也是人類適應環境的本能。”廣州“蘋果樹”心理中心咨詢師劉智剛認為,“看起來不再‘單純’的假期和不再‘單純’的孩子、家長也有他們的無奈,但是應該提醒家長和孩子的是,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心情弄得過分緊張,否則不但可能對健康不利,對于完成他們為自己設定的目標來說,也可能適得其反。”
警惕“過勞”帶來心理問題
事實上,“過勞”不僅存在于職場人士中,現在很多學生也處在“過勞”的狀態,而且沒有得到充分的關注。專家認為,學習和增強自身能力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固然非常重要,但是老師和家長要時刻注意防止“勤奮”過了度。“讓孩子過于努力,不僅可能造成孩子的厭學情緒,更有可能造成抑郁、強迫、焦慮型人格,對于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專家提醒:“停不下來”可能帶來心理疾病。休息玩樂對于孩子來說和學習同樣重要,“文武之道需有張弛”,千萬不要讓孩子陷入一種“只有學習最光榮”的情緒中。假期來了,充分放松身心的意義不亞于平時的學習。
不要縱容孩子物質攀比
針對寒假的“出國游”,專家分析認為,當身邊的同學都在談論“出國游”的新奇時,如果自己還沒有去過,的確會覺得心癢癢,甚至有點難受,希望自己也能有這樣的體驗和談資,好像這樣才能和同學們平等交流,否則會有點自卑。“這的確都是現實,孩子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別人有了什么,我也一定要有。”
專家提醒:有條件帶孩子出國旅游當然是好事,可以讓孩子增長見識,獲得放松和愉悅。但如果條件未必允許,大可不必為了怕孩子“被比下去”而滿足其愿望。因為這樣必然加重孩子的這種思維習慣:別人有的,我也得有,從而造成一種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檢視目標和價值觀
孩子如此看重學業,看似是“成熟”、“懂事”,其實不盡然。“6Q”導師劉中良認為,目前在家長和孩子的心目中,SQ是缺失的一環。據了解,“SQ”意為“目標和價值觀”,它是人前進的動力和生活的目標。“其實現在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問題都是由于沒有清晰正確的目標而導致的。值得追求的目標到底是什么?是事業的成功嗎?是物質財富的最大化嗎?是地位和權勢嗎?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這值得進一步思索。”
專家提醒:“簡單地說,在物質上進行攀比可能對孩子的心理成長造成誤導。而且物質的攀比是無止境的。如果孩子只能看得到這樣的‘奮斗目標’,其實并不能走得更遠、更好。與功利性的‘競爭需要’相比,讓孩子們找到學習的興趣點可能更有智慧。”(記者 馮秋瑜)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