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2日08:39 合肥在線
圖1:昨天是開學的第一天,他們也許并不知道,一些重大變化就要發生在他們身上
身為安徽省人民政府參事、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檢測中心副主任的胡平平對《綱要》進行了三方面的剖析。“教育質量的提高、老百姓人人享受公平的教育是我們的追求。”
高考將倡導“多元化”
“過去是單一的考試選拔,現在強調多元理念,以給考生更多的機會。”談及《綱要》對考試招生制度的改革,胡平平認為多元化、多樣化的高考是追求全面發展素質教育的必然。
“考試主體分開、考試方式和內容分層。”胡平平認為,一般本科學校,在全國統一考試確保公平的前提下,也可嘗試下放一定的自主權,“但絕不是下放走后門的權利,而是下放特色發展的權利,不同專業不同學校可以進行特色招生。”對于高職院校,胡平平認為過去壓制的太多,“可以根據社會需求和學校能力,放權給地方、給學校,讓他們的考試和招生能滿足社會需求。”而高水平學校,則可針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進行自主招生。
胡平平說,高考要從過去對“公平”的追求轉向對“多元”的倡導,“不能像工廠壓模一樣育人,而要鼓勵學生發揮個性,這樣才可能有更多創新性人才。”
考評用質量取代分數
“因為過去對質量的評判認不清,所以只能看分數,但這種評價絕對不科學。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啊,怎么能用一個數字、一張試卷衡量呢。”
目前胡平平從事的就是教學質量檢測的相關工作,檢測的標準不僅是分數,而是多樣化的質量指標,如:情感、價值觀、態度、興趣、方法,還有學校管理、家庭環境、教育投入、儀器使用率等相關因素。
“過去統考僅是橫向評判,只是起一個裁判的作用,學生為了得到好的評判只有死學,無疑加重了負擔。”現在,要將“裁判”變為“醫生”,“不排名、不評優,只是通過對學生全面的分析,給他們以診斷和指導,就像醫生檢查身體一樣,最后給出的是體檢單。”
標準化建設扼制擇校
擇校、重點班,這些老百姓反感卻又追逐的現象歸根于“均衡教育”問題。胡平平說,均衡教育講究的一個關鍵就是“公平”。
在胡平平眼中,“公平”意味著入學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現在首先要解決的是過程公平,包括硬件、資源、投入。”這也就是《綱要》中提出“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將來學校用一個標準建設,也就不存在重點校、示范校了。”
作為教育最重要的資源,教師在均衡教育的方針下也將要求“動”起來。“擇校很大程度是擇師,適當的教師流動可以為公平做一點保證。”
此外,胡平平認為優質高中指標到校生的下派、甚至名校辦分校都是值得鼓勵的“均衡”措施。
本報記者張沛
A學生減負:分數不再說了算
《綱要》:率先實現小學生減負建議:不打分,不排名
合肥市屯溪路小學校長陳雪梅認為,“治理‘標’就是控制作業量、書包重量、教學時間等表面現狀,但‘本’就是指教學質量和方式,滿堂灌、機械訓練只能磨滅孩子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對于減負從小學生抓起,作為合肥市《減負倡議書》的發起人,陳雪梅認為,小學要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不打分、不排名,什么都不能學死了。”
《綱要》:建立學生課業負擔監測和公告制度建議:一本成績冊取代一張成績單
陳雪梅非常期待對于評價制度的改革,“不能只以一次考試、一張試卷的書面成績作為評價依據,對于孩子的評價應是多樣化的,比如語文可以分項評價、數學則可分層考核,完全可以用一本成績冊取代一張成績單,孩子從中可以看見對他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的多元測評。”
《綱要》: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努力建議:減負不是一個人的問題
作為合肥市人大代表的一中校長陳棟,提出要從立法層面“硬性”減輕孩子的負擔,通過必要的政府規章、人大立法解決“學校減負”問題。但他同時也認為,家長的觀念和行為是減負中較大的障礙,希望隨著知識分子家長越來越多,可以改變對孩子學習成績“互相攀比”的觀念。
《綱要》:減少作業量和考試次數
八中歷史老師方海霞認為可以通過提升課業的“質”,而非一味增加“量”的方式來減輕孩子的負擔,她坦陳在過去的教育中會要求學生學習要“五個手指一般長”,將知識全盤灌輸給學生。
而在最近幾年,方海霞開始改變教育方式,更多地教會孩子學習方法,抓住學習本身的規律,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B制度改革:高考一年或可考多次
《綱要》:打破一考定終身建議:這次考不上,下次還有機會
面對老師、學生、家長又愛又恨的考試,合肥42中校長儲召來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是否可以成立一個“考試院”,每年舉行若干次考試,取學生的最好成績,同時各高校自主命題,將考試方法多元化。
合肥一中校長陳棟則設想得更加細致——將考試等級化,比如語言類考試,一年可以舉行兩次標準化考試,學生要進某個高校,必須考到一個規定的等級,這次考不上,下次還有機會。
《綱要》:逐步實施高等學校分類入學考試建議:國家公共考 學校專業考
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李衛文建議,不僅可以將普通本科和高職的考試分開,還可以設立國家公共考和學校專業考。“語文和數學兩門基礎課由國家統一出題,其他科目考試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去各個學校考,比如科大中數理基礎,學生去科大也許只要再加試物理。”當然一切前提是學生要完成學業水平考試,成為合格的、擁有一定知識面的高中畢業生。
《綱要》:建立創新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建議:“校長推薦”不是校長說了算
“多元錄取是進步的表現”,陳棟認為,《綱要》中提出的擇優錄取、推薦錄取、自主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要“多管齊下”,但他同時也提出“校長推薦”不等于校長說了算,在多元錄取的同時要健全監管機制,進行公開透明的操作。
儲召來則坦率地認為,“高考才是目前捆綁高中教學手腳的繩索”,在錄取多元化方面,一方面要加強高校辦學自主權,管辦分離,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權”的監督。
C均衡教育:不是把好學校往下拉
《綱要》: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建議:“均衡”不是把好學校往下拉
儲召來認為,“均衡”不是把好的學校往下拉一拉,而是政府要對薄弱學校的硬件等各方面加大投入,縮小差距。他表示,目前正在實行的教師績效工資制度會縮小不同學校教師的收入差別,在均衡教育上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綱要》:義務教育階段不得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建議:“選老師”制度和“走班”制度
合肥42中采取了一個特別的“選老師”制度,先由校務會選定班主任,然后再由班主任選定任課老師,每個班主任在不同學科只有一次優先選擇權,確保不會出現好老師集中在一個班的情況。
而合肥一中針對每一學科設置“重點班”,“學生可以有針對性地學習,比如你雖然高一,但是你的成績、能力已經不滿足于高一的教學,你就可以去聽高三的課。”反之亦然。陳棟說,他的夢想就是在全校實行真正意義上的“走班。”
本報記者張沛張曉丹
來源:騰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