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04日03:22 來源:第一經濟日報
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偏低、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甚至經費撥付不及時。在城市教育廣受關注的大背景下,農村教育仍是一塊少人問津的死角。
《第一財經日報》此前在云南、西藏等地采訪了解到,當地學校普遍存在教學經費不足、硬件設施差等問題。
本次兩會代表委員們也紛紛將目光聚焦在了農村教育上。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有關《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保障機制的提案》就指出,目前,“許多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由于學生少,按學生數計算所得到的公用經費總額較少,有的學校實際可用財力因此有所下降。”
這份提案稱,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后,從總體上看“保運轉”問題不大,但學校教學輔助用房、教學設備設施(如實驗室、微機室、信息技術設備等),學生生活用房及配套設施(如衛生、水電設施等)則存在較多問題,所需的建設資金投入明顯不足。此外,一些教育教學必需進行的教研活動、觀摩教學、教師培訓等也因經費不足難以開展,客觀上影響了教師知識的更新和教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這些問題在農村中小學校表現得更為明顯。”提案稱。
2009年,國家將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提高到了小學每生每年300元,初中每生每年500元。但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注意到,“定員定額撥款模式增加了農村中小學校運轉難度,教學設施難以達標,一些學校債務長期存在,僅靠地方政府資金很難化解。”
即便是在這種艱苦條件下脫穎而出的學生,也難以進入理想的學校。
全國人大代表陳飛昨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就表示,“很多教育薄弱縣連續幾年甚至幾十年都沒有一個在當地就讀的高中學生考上北大、清華。而一些大城市的重點高中,一個班級就有幾個甚至幾十個學生被北大、清華等名校錄取。”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陳飛說,在教育薄弱縣當地就讀的學生資質并不差,且更能吃苦耐勞,只是因為師資條件有限,客觀上造成了高考成績不理想。如果國內一流大學一味地以高考錄取投檔線來錄取,對這些教育薄弱縣的當地就讀學生就會造成極大的不公平。
陳飛建議,國內一流大學每年應優先錄取教育薄弱縣的部分當地就讀學生。
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關于鞏固和完善新形勢下農村義務教育的提案》認為,公用經費撥款方式的改革方向應是建立一種多維政策參數的撥款模式,包括學生總數、寄宿生數、校舍、設備等反映學校運行實際成本的多種因素。考慮到公用經費撥付的公正性與合理性,可建立由政府、學校、學者共同組成的撥款評價機構,從規模、質量、效益三個維度,對公用經費的使用進行評價。
該提案還稱,公用經費應在拓寬政府財政這一主渠道的基礎上實行多渠道籌資的方式,一方面要開辟公用經費的稅收來源,另一方面鼓勵境內外社會組織和個人捐資助學,或嘗試發行教育彩票來增加公用經費。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