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9 09:09:00 來源: 京華時報(北京)
民辦高校為爭搶生源在北京西站打出招生咨詢接待的廣告。圖/東方IC
近日,教育部政策研究與法制建設司司長孫霄兵在解讀《國家教育中長期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時透露,民辦教育將成為今后教育發展的重要增長點,我國一流大學也可能出自民辦學校。同時,針對目前一些地方存在公務員招錄拒收民辦校學生等一些歧視政策,綱要明確提出將進行清理糾正。
民辦校可頒博士學位
在參加人民政協報主辦的首屆“中國民辦教育貢獻力并《規劃綱要》意見征集座談會”,孫霄兵表示,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為民辦教育賦予新的定義,即民辦教育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促進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今后,教育進一步發展,要靠民辦教育來實現。
“今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搞得好不好,要看民辦教育。”孫霄兵坦言,今后我國的一流學校包括世界一流的學校,究竟是出自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這個還在未定之中。因此要求各級政府把發展民辦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職責,要鼓勵出資辦學,特別是要支持民辦教育創新體制機制和用人模式,提高質量辦出特色,辦好一批高水平的民辦學校。
另外,規劃綱要還指出積極探索制定促進民辦學校的優惠政策,民辦學校學位授予,從學士學位一直到博士學位,即對具備碩士和博士學位授予條件的民辦學校要按照規定予以審批。
試點民辦校分類管理
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完善民辦學校教師社會保險制度,開展對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
針對這一引發頗多爭論的提法,孫霄兵表示,征求意見稿對此并沒有做絕對的論斷,就是說要試點。民辦校開展分類,從長遠看有利于民辦教育的發展,各走各的路,支持和管理的政策容易清晰,但由于現在民辦教育的形式比較復雜,所以提出開展民辦教育分類管理試點,也是供大家研討如何進一步完善。
同時,在民辦學校教師的社會保險問題上,孫霄兵認為,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的教師都是教師,在保險問題上要一視同仁。
清理針對民辦校歧視政策
“清理并糾正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被看做規劃綱要中針對民辦教育的一大利好。孫霄兵指出,目前針對民辦學校的各類歧視政策,在各地可能仍有存在。清理糾正這些歧視政策,既包括教育部門,也包括其他有關部門。有些地方招收公務員以及一些特殊事業單位,明確規定不要民辦學校的學生,“這樣的政策都屬于要在清理、糾正之列。”
按照規劃綱要意見稿,在公辦學校辦學體制要深化改革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改進非義務教育的提供方式,完善優惠政策,鼓勵公平競爭,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進入教育領域。孫霄兵表示,現在的優惠政策還不完善,在競爭方面還不是很公平,因此需要完善包括公平競爭方面的優惠政策,也包括放寬一些準入的條件來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社會資金進入的話,主要是進入民辦教育,當然也不排除進入公辦教育。”
熱議
上海教科院副院長胡衛
隱性歧視政策也應被清理
民辦校學生的歧視政策也有顯性和隱性之分。比如說明確講,民辦校學生不能享受公辦校學生的待遇,就是很明顯的歧視。但是也有隱性歧視,比如說公辦學校把資源過度聚集以后,影響民辦學校的生存環境,擠壓民辦學校的生存環境。比如說過度地支持,說把民辦學校納入到公辦學校一道管理,實際也是一種隱性歧視。
所以,歧視政策不能光表面看文件上面有哪些是歧視,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進行清理時,不光是要清理顯性的,還要清理隱性的。綱要里能提出這一點是一個很大的突破。首先要肯定綱要這次對民辦學校的認識是提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而且是凝聚了全民的智慧,當然包括總理、教育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推動,所以才會有今天這樣的成果。
國務院參事任玉嶺
試點公辦大學轉民辦
我對民辦教育做過一些調查研究,發現世界上很多重要的政治人物和經濟人物、軍事人物都來自民辦學校,而在我們國家卻不是這樣。這是不是與我們現在教育水平偏低,甚至與諾貝爾獎金無緣的一個根源呢?我覺得值得思考一下。
提高民辦教育的待遇,就是明確民辦教育應該在中國教育占什么樣的地位,我覺得這個問題應該在教育改革方案里頭好好地寫上一些內容?,F在很多公辦大學,如清華大學,每年能得到很多企業的贊助,遠遠多于很多國外的高校,但為什么就與諾貝爾獎無緣呢,主要原因還是沒有達到自主辦學。
總理現在提出來,要專家治學,教育家辦學,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我們改變了民辦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之后,把一部分大學民營化。從前十名大學中拿出3所來做個嘗試,國家不再給它們投入,由它們自己去經營,自己去獨立核算,自己去招生。我想,這樣說不定能夠把我們的大學辦好。
北京市二十一世紀實驗學校董事長張杰庭
民辦教育需要公平環境
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多年來一直處于不平等地位,而民辦教育現在最需要的是一個公平的環境。這樣民辦教育才有可能與公辦教育競爭,有可能進一步發展?!毒V要》中提到支持民辦教育,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目前來看,盡管政府已經出臺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對于民辦教育的支持也明確地寫進了《綱要》中,但是我們最關心的問題是,這些做法是否能夠真正落到實處。
在中國,民營企業與民辦教育發展的落差有將近20年的時間。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民辦教育也有優秀的人才,優秀的校長和優秀的投資者?,F在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與公辦教育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民辦學校的學生和公辦學校的學生都是國家的人才,他們不應該受到任何歧視。
人物故事
吉利大學工商管理系大四學生蘇琳琳(化名)
民辦學歷受限只能多考證書
蘇琳琳這兩天準備回學校了,每年三月份是各種招聘會扎堆的時候,她不想錯過任何一份投簡歷的機會。
“對我們來說,為找工作做準備就要越早越好”,蘇琳琳說,從去年這個時候起,她就開始關注就業信息了。當時學校每周都組織一場招聘會,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以金融、保險、游戲類行業居多。她拿著簡歷,一家一家看過去,遇到中意的崗位就投一份,如果對方也滿意,爭取留在那個單位實習。用這種方法,蘇琳琳更早地接觸到企業的實際需求,也找到一份實習工作——在某公司做電話營銷員。
“我們是民辦學校畢業的,在學歷上沒法和統招畢業生比,只有盡可能地多積累些經驗”。她說,周圍有的同學甚至從大二起就外出兼職、實習,“現在單位招聘都要有工作經驗的,工作經驗越長,學歷就越不重要”。目前她所了解到的待遇最好的同學做市場調查工作,底薪1800元。
談起外面人心惶惶的就業形勢,蘇琳琳說,自己身邊的同學都沒什么特別的擔憂,因為學校每年的招聘會不少,而能進校園招聘會的企業都是經過甄選、符合本校畢業生需求的,如果應聘者要求不是那么高的話,找一份工作并不難。通過這種渠道找到工作的人很多,大部分畢業生也都在學校的招聘會上投簡歷,很少出去。蘇琳琳說,外出參加大學生專場招聘會的學生成功率極低,“我們是民辦大學的畢業證,和那些211高校比,根本沒有競爭力”,“對不起,我們只招公辦學校的”,這是他們聽到最多的話。
蘇琳琳說,她們班上考公務員的同學大概占三分之一,考研究生的幾乎沒有,這和統招畢業生的情況截然不同。雖然選擇繼續深造的人極少,但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利用在校時間考證,計算機證書、會計資格證等應有盡有,“單位在招考的時候,擁有這些技能證書越多的人越有優勢”,蘇琳琳認為,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證書能夠多少平衡民辦學歷帶來的不平等競爭,“證明我們更有實際操作能力”。
去年,蘇琳琳以大三學生的身份做了半年的電話營銷員,這不是她理想中的工作,加上實習時間和學校課程有沖突,實習期一過就辭掉了。“回北京后再投一輪簡歷”,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策劃等都是她求職的方向,蘇琳琳對第一份工作要求不高,“剛畢業,一個月有2000已經不錯了,以后慢慢來”。本報記者賈卉一
來源:網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