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晚報網--2010-03-15
幼兒園放學統一用“Byebye”打招呼;北大中文系老教授投稿,正確用語被編輯兩次誤改;上海多所重點高校自主招生取消語文科考試一事……這些事件令政協委員對語文教育憂心忡忡。不少委員在提案中疾呼,應糾正大中學校存在的“去語文化”傾向。(《廣州日報》3月14日)
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遠道的和尚會念經”,國際上漢語的地位不斷提高,美國、韓國、日本等國家的留學生大多對漢語興趣盎然,比如說HSK(中國漢語水平考試)報考人數近幾年保持大幅增長。毫無疑問,“墻里開花墻外香”的境況是不正常的,國內漢語教學地位不斷下降,很多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對中文的駕馭能力、對文學的鑒賞水平不容樂觀,這需要每一個中國人去反思。而今,委員疾呼糾正學校存在的“去語文化傾向”,對于提高語文的地位,傳承民族文化,無疑是“及時雨”。
前些時日,一篇名為“中國英語考試毒瘤”的文章成為各大網站論壇的熱門話題。文章指出,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深受其害,浪費大量時間,荒廢正常學業,使整個中國的教育質量遭受毀滅性的打擊,同時也使國家每年數以百億的巨大財富打水漂,真是禍國殃民。用“禍國殃民”來形容當下的英語教育,雖有些言過其實,但偏激中也不乏警醒。
中國人學習英語已經背離了學習的初衷,是單純地為了學習而學習,而背離了英語本身的語言工具價值所在。和英語的表面強勢相比,漢語遭遇了實質的忘卻和落寞。據報道,近年來,在很多中小學舉行的語文考試中,“錯別字識辨”、“漢語拼音認讀”等一些最基礎的知識,得分率常常不足60%。有的孩子甚至連簡單的“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標點符號用法都不會。“一篇500多字的周記中就有40多個錯別字,而孩子們和家長卻并不著急,認為先學好英語和數學為重。”當越來越多的人“證明”自己的英語能力時,已沒有人用時間和精力問津漢語能力的高低。
語文課程作為學校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加強素質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人文素質教育是傳授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語文教育教學與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關系密切,有助于培育和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塑造其完美人格,發展其創造性思維,使大學生在氣質、修養、人格等方面得到提升,從而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
當然,語文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學校方面講,存在教材老套、師資力量偏弱、精力投入不足、學分權重低等問題,對學生缺乏吸引力,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直接影響了這門課程的影響力和教學質量。
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標志和民族文化的載體,關系到一個民族的生死存亡和民族凝聚力。法國為抵制英語的文化侵略與霸權,不惜從立法層面上捍衛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化,難道我們的母語就沒有打一場“保衛戰”的必要嗎?面對日漸萎縮并消亡的母語,我們能夠坦然處之嗎?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否會出現斷層,不決定于學習和吸收了多少外來的所謂精華的東西,而決定于這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基因是否傳承了下來。作為教書育人的重要堡壘,尤其是作為人才匯集的重地,倘若連學校都不能保持對傳統文化的承繼,又何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