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3月19日 作者:徐英瑾 來源:新聞晚報
香港中文大學廣西籍經濟學碩士生韋惠瀅,最近因不堪學業壓力在寢室自殺,時年僅二十三歲,讓聞者無不扼腕痛惜。從現有的媒體資訊來看,死者生前是港大模范優等生,每月有1萬港幣的獎學金,而且還曾赴美國加州大學交流學習。
由于遠在上海,筆者自然無法獲知關于此悲劇的更多細節。但就目前披露的資料來看,死者的心理的確比較脆弱,經不起挫折的考驗。不幸的是,最近內地關于高校研究生尋短見或精神失常的報道也時有耳聞,緣由大多和當事人的心理素質相關。由此看來,內地學生(尤其是優秀生)的心理抗打擊能力,的確成為了一個問題。
很多人會說,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得搞“挫折教育”。對此,我將信將疑。我的問題是:如何搞挫折教育?故意制造點挫折讓孩子吃苦?組織孩子去北極看極光,或是去撒哈拉找綠洲?這些建議,虛偽而不實際。依在下看來,我們應該集中精力修補現有教育流程中的三個致命缺陷:
第一個缺陷是,中小學教師往往通過考試排名、班會批評、表揚先進等方式,刻意在學生之間制造“優生”和“差生”的差別,使得所謂的“差生”從小蒙受人格歧視,所謂的“優生”從小承受“必須好上加好”的心理壓力。這樣做的惡果有五:第一,摧毀了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評價值體系,使得教師的價值體系成了一言堂。一個學生一旦在教師那里失寵,也會被同伴鄙夷,由此失去任何心理支點;第二,使得“優生”失去自我評價能力,即不容易發現自己實際存在的缺點;第三,使得“差生”失去自我評價能力,即不容易發現自己實際存在的優點;第四,一旦原有的教師評價體系被大幅度調整(尤其在學生改變學習環境的時候),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將會非常有限;第五,使得所謂的“優生”從小產生等級意識,對教師諂媚、對“差生”不屑,由此導致人格扭曲。
第二個缺陷是:雖然教育主管部門在口頭上也承認“勞育”的重要性,但是動手能力的確是目前大陸學生的一塊能力短板。其實所謂“勞育”的真正功效,并不在于所謂 “培養對工農的感情”,而在于加速學生心智成熟的過程。
第三個缺陷是:我們的教育只鼓勵大家把事情做得完美,卻不告訴大家,萬一事情做砸了,如何才能亡羊補牢,減小損失。但只要是個人,總是會有做砸事情的一天,這既不可恥,更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要是沒有平時的“損失控制訓練”,一個突遇挫折的人很可能會破罐破摔,走上絕路,給親者帶來巨大的悲痛。
很顯然,要補救這三個程序缺陷,我們需要的不是小打小鬧,而是整個教育理念的調整。如果我們繼續把課堂內的孩子視為體積更大的嬰兒或是會走路的填鴨的話,這些弊病就永遠不會得到修正。我們必須記住:他們是未來的公民和民族的希望。而民族的希望,并不在于下一代如何遵從上一代,而恰恰在于下一代如何超越上一代。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