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寧波網 10年03月24日 11:01
三月的四明山,一片春的氣息,桃花盛開在盤轉山路的兩旁。山路最深處坐落著素有“鄞州西藏”之稱的杖錫村和鄞州海拔最高的高山學校——杖錫中心學校。
最后的高山學校
周一早晨,在三面環山的廣闊操場上,國歌奏唱,五星紅旗在海拔620米處冉冉升起。紅旗下站立著清瘦的應良淼校長,孩子們表情專注。
這所學校,現在是我省生均電腦擁有率最高和生均圖書擁有量最多的學校。校舍面積近9000平方米,占整個章水地區校舍面積的四分之一。2000年,這所學校有300多名學生、30多名教師。然而,山民外遷、鎮鄉撤并、貧窮煎熬……有機會走的都選擇了離開。大山深處,只剩下老人和少數最困難的家庭。學校現有的42名學生,7名來自單親家庭;3位50多歲的老教師是本地人,其余6位老師來自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大山里的孩子早在幾年前就實現了小小班和個別化教育,目前的六年級班級有14名學生,而一年級班級僅有4名學生。根據當地人口統計數據,2010秋季開學后將只有2名一年級新生。
早上第二節課,應良淼給六年級學生上《科學》課,主講的內容是《直面災害》。應老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講解地質、洪澇等自然災害內容,一如他所直面的這片土地。
根據國家校園安全工程排查鑒定結果,今年下半年,杖錫中心學校將只剩下兩幢教學樓;3年后,其中一幢教學樓也將完成使命。校園所在的山洼位置,已被定性為地質災害和洪澇災害區域。而在杖錫村,要再建一幢教學樓,困難非常大。
扎根深山的老校長
扎根高山、從教34年的應良淼,一輩子的夢想是與山里孩子同行。這個樸素的夢想也使他成為鄞州區第四屆“我身邊的文明之星”。如今,他第一次產生了“可能要離開大山”的念頭。
1976年,高中畢業的應良淼成為馬車村村校的代課老師。當時,全村53名孩子聚在同一個教室里,是集所有小學段的復式班,語文、數學、政治、體育、音樂……應良淼一個人一肩挑,公社每天給記10個工分,一天只掙一元錢。1978年,應良淼轉為民辦教師,每月工資28元。
1982年,他調到杖錫公社社校擔任教導主任,卻意外收到了去里湖學校任教的通知。里湖學校是當地最偏遠的村校,當時學校老師全部辭職,而那年正值應良淼妻子臨產。想到山里孩子可能會因為沒有老師而輟學,他毅然赴里湖任教。一年后學校步入正軌,他才放心地回到社校。
1985年,應良淼成為在編教師,此后又數次到偏遠的村校任教,數十年間,他翻山越嶺,幾乎踏遍了大山的每個角落。一直到1992年,這些散落在各自然村的村校撤并,應良淼來到杖錫中心學校出任副校長,而后成為校長。
從教34年來,桃李芳菲。學生中,有考到國家一流學府的高考狀元,也有拼搏商海擁有資產數億元的實業家。
“窗戶漏風,桌椅破爛,你們能夠想像的山村校舍的情況就是我們大山學校的真實寫照,讀書是貧窮孩子唯一的出路。應老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育我們怎樣做人。”清華大學畢業的魯軍是應良淼的學生,現已擁有自己的IT企業。
“他為人很質樸,對學生影響至深。我們現在待人接物的習慣、入黨甚至于職業選擇,可以說都和他有關。”當年的學生金永芳,現在是鄞江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1995年大學畢業后,他選擇回杖錫中心學校任教,和昔日的師長成為同事。1999年,金永芳因為成家準備調離大山,但在應良淼的挽留下又多留了一年。
深深體會著當“孩子王”的快樂,也有著做“領頭雁”的憂慮和困擾。為了讓大山里的孩子能夠接受教育,應良淼勸返了無數流失的學生,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但也調走了一撥又一撥教師,因為能夠留在大山的只是少數人。
“剛剛到學校的時候我還是單身,沒有網絡,村里的小賣部就是我們的‘東門口’,周末沒有地方去,就愛到那里去坐坐,有錢沒錢都沒關系。”許錦春老師來自湖北,初進大山時很不適應。“出不去真是無奈啊,但后來發現留下來也有所得,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的學校特別和睦、友愛。”婚后,許錦春將孩子送回老家由父母撫養,像應良淼一樣把這里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愛的傳遞帶來了精神的愉悅,許錦春一留近十年。
學校教師基本都是住校的,到周末才能夠回城。由于回家不便,近半的學生也是寄宿的。因此,教師還是這些孩子的“家長”與“監護人”。
現任章水鎮中心小學副校長的李文海,和應良淼有20多年的交情,“應良淼對大山有深情,有時候很晚打電話找他,他還在學校工作。”
用愛筑起教育豐碑
杖錫中心學校有一張舊乒乓臺,應良淼在學校里組織開展了“人人會打乒乓球,個個打好乒乓球”活動。在去年章水鎮選拔比賽中,該校獲得第一,還打進了區全運會少年組女子前三。在去年下半學期的全區抽考中,這所學校的合格率、優秀率、平均分都領先于其他的山區學校。
“從體現市教學大綱的要求來看,杖錫中心學校100%完成,質量很好,老師們都很努力,很盡職。”章水鎮教輔室主任吳王爭光說。
1:4的教師與學生比例,融洽的師生關系,讓應良淼許多教學理想得以實現,也為山村教育豎起了標桿。
每天,每一位老師都會摸摸學生的頭或手。“‘天天摸到’只是一個外在表現,核心是方方面面要關心到,把這些孩子當自己的孩子。”應良淼認為,山里的孩子見識不夠,與外界交流不多,但也要全面發展,尤其不能缺愛,要了解他們的思想,讓孩子得到賞識教育。也正是這種符合心理學的教育方式,幫助單親孩子重新找到了家庭的愛,建立起了良好的人格。
“做好這些不僅要有工作能力與責任心,關鍵在于安心。應校長很淡泊,也很堅定,在他的帶領下,杖錫中心學校的老師,做好了教師應該做的事。”54歲的副校長沈高菊和應良淼是中學校友,并在一起共事十余年,深深理解這個質樸的昔日同窗。
杖錫的冬天特別寒冷,許多家庭經濟困難的孩子穿著單薄,應良淼總會拿出自家衣服給這些學生穿上;發現寄宿生被子不夠暖時,也會拿出自家的被子給學生蓋上。一有學生頭痛發熱,應良淼就自己掏錢陪學生上醫院打針吃藥……但他卻顧不上照顧自己的家庭與孩子。以往,家里的五畝毛竹山、一畝多田,都由妻子龔秀琴一人操持?,F在,龔秀琴追隨丈夫,住在學校簡陋的教師宿舍里,為老師和孩子們做菜燒飯。
采訪結束的時候,叮鈴鈴的下課鈴聲也響了起來。孩子們從教室里奔出,和煦的陽光照在他們的身上,溫暖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