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 2010-4-12 4:12:48 稿件來源:羊城晚報
“農村教育的艱苦已經在人們心中形成了一種恐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教授孟登迎針對部分免費師范生恐懼回農村的心理,建議把錢投到艱苦地區的教師職業崗位上。
免費師范生恐懼回農村的心理,一則在于當前農村教育的艱苦以及教師待遇的低下,而大部分免費師范生又來自家庭并不富裕的農村。二則在于只能在縣城及以下的學校教書,預期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較大。三則在于免費師范生有太多的“畢業后一般回生源所在地省份從事中小學教育工作不少于10年”、“畢業前及在協議規定服務期內,一般不得報考脫產研究生”等規定,或多或少限制了他們的發展,并由此觸發了他們對日后前程的擔憂。
從教育的現實來看,近年來“空殼村”的大量出現,加劇了農村教育的危機。農村學生紛紛涌向城市,急劇減少了農村學校的生源,學校也相對成為“空殼學校”。在流向上,往往是村級學校流向鄉鎮學校、鄉鎮學校流向縣市學校、縣市學校流向二三錢城市。越到基層學校,空殼化現象越嚴重。此舉既影響了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開展,又影響到了教師授課的積極性。有條件的學生轉學“另謀好校”,成績好的學生也“擇枝高棲”,留下的學生數量有限,此情此景豈不令老師心灰意冷、懶心淡腸。
相應說來,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農村教育將擔負著更為艱巨的重任。對農村教育的恐懼,表面看來是教育問題,但其背后隱藏著的或許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甚至是政治問題。
來源:合肥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