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通識教育須破三重門
來源: 新華網 2010年05月03日 08:42:03
通識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方式的重要載體。在2日此間舉行的第四屆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上,中外校長們聚焦通識教育的現狀和問題,認為中國大學本科發展通識教育要突破單純就業導向、教學模式改革和考研專業壓力這三重“障礙門”。
“目前中國大學本科教育缺乏跨學科的廣度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而這有賴于發揮通識教育的作用。”美國耶魯大學校長理查德·萊文在專題演講中表示,注重專業性教學的傳統教育模式可以培養流水線上的合格工人,但難以培養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在美國,本科生前2年進行通識教育,接受不同學科的浸潤,后2年才開始接受專業教育,根據興趣選擇工作或考研。
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在論壇上表示,目前很多中國高校已經在嘗試通識教育,但在實踐中,面臨一些現實的困難。一方面,企業和用人單位希望招聘那些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強的大學生,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壓力,如何處理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是學校需要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很多本科生希望讀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試需要考察考生的專業知識,這也給通識教育帶來挑戰。
“實行通識教育,不僅需要有創造性的教師,還需要改變目前的教學方法和風格。”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在論壇上說,通識教育不僅是設置一些跨學科的課程,更重要的是,要改變當前國內大學中存在的“重視知識傳授、缺乏師生互動、忽視創造力培養”的教學模式。“所有的改變都要立足中國國情,在吸收國外一些好做法的基礎上,走出有中國特色的本科通識教育的新路。”
“好的學習環境不僅取決于課程,還在于學習和傳達機制。”英國牛津大學校長安德魯·漢密爾頓在專題演講中表示,為了培養創造性人才,牛津大學一直堅持在本科通識教育中采用導師制,即每個星期都有教授“一對一”或“一對二”直接面對學生,接受學生面對面挑戰。“導師制需要聘請大量優秀的教授,成本很高,但學校即使少建大樓和實驗室,也將堅持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