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全社會重視的群體。然而落后的經濟、閉塞的信息、薄弱的師資力量,使得農村的孩子學不到更多的東西,童年的記憶也只有下河游泳,上樹掏鳥窩那么簡單。為了讓這些孩子能有更多更美好的記憶,讓希望不再孤單,讓夢想不再流浪,今年暑期,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的學子,組成了一支愛心支教團,來到新鄉市封丘縣保健希望小學進行了為期九天的義務支教。
上圖:課堂一幕
團隊一共招收了當地一至四年級的學生130余名,隊員們以語、數、英及暑假作業為基礎課,另外還開展了美工、音樂、體育、科普等課程,全面卻不乏主次,深受孩子和家長的歡迎。這些“學生老師”的盡心盡責,也受到了全村百姓的好評,鄰村的民眾也把孩子送到這里來長長“見識”。
孩子們的熱情遠遠超過了天氣的炎熱。即便是汗流浹背,也抵擋不住他們的激情,做健美操,打籃球等。歡樂的笑聲,舞動的激情,彰顯著孩子們充沛的體能與活力,也讓這美好的畫面在隊員們的心中定格。課余,隊員們還對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進行了家訪,切實了解孩子們學習落后的原因,然后針對其中的每一位孩子都制定了特殊的教學計劃,短短的九天時間不可能檢查到孩子們的學習有沒有進步,所以隊員們盡力營造該怎樣學習的氛圍,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上圖:大家一起游戲
支教團的生活條件是很艱苦的,但是隊員們沒有抱怨、沒有浮躁,甚至還笑稱自己的晚飯——泡面加腌菜為“老咸菜”牌泡面。
聽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聲,看著他們求知的眼神,這些年輕的“學生老師”最苦惱的是:再過兩天活動就要結束了,可是還沒想好該如何和孩子們說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