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宜陽愛心支教團的隊員正在給孩子們上英語課
玉樹地震,讓很多人又重新關注起那些隱沒在大山里的村莊小學。捐贈的錢、物又重新開始源源不斷的涌入這些過去曾經被遺忘的地方。當然,這些物質是山區教育所必不可少的,然而從某些方面來看這些物質是山區教育所必需的消耗品,是不可再生的,雖可解燃眉之急卻沒有太大的延續性。
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師資力量才是山區教育最需要的再生資源,眾所周知,山村小學由于資金、地理等原因導致了師資嚴重缺乏,往往一個山村百余個孩子只有一名或者兩名教師代課,老師們的教學水平有時候并不是很高,但是他們卻要擔任起孩子所有的教學任務。我們沒有理由不尊敬那些堅持在山區一干就是幾十載的老教師,但我們更應該關注那些一開始就輸在起跑線上的山區孩子。
今年暑期長假,河南農業大學牧醫工程學院學子自發組成十六支愛心支教小分隊,奔赴南陽、平頂山等山區進行愛心支教活動,活動規模空前巨大,并得到了社會愛心人士的密切關注,大家捐資捐物,希望通過學子們將愛心傳遞給山區的兒童。
支教隊員的生活很艱苦,但是山區人民的淳樸和孩子們求知的欲望讓隊員們堅持下來,同學們明白短短十幾天的教學是不會讓孩子們進步多少的,大家只能從根本上引發孩子們求知的欲望,使他們迫切地想通過學習了解更多的關于山外的世界。
大家針對孩子們英語基礎,電腦基礎的薄弱,加強了教學,在原有的英語教授基礎上,同學們為孩子開展了口語課,并在課下通過電腦向孩子們講解電腦的基礎知識,通過電腦講解外界世界的美麗,激發孩子走出去的欲望,建立孩子們信心。
大家發現:山區的孩子有著明顯不同于外界孩子的特性,不夠自信,總覺著自己起步晚,不如外界的孩子強,所以只有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支教從某種程度上解決了山區師資力量缺乏的現狀,但是支教活動必須增強孩子們的信心,通過自己的認識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并不差。雖然支教活動的志愿者只能在山區短暫停留,但支教活動是個“接力式”的,如果有一批志愿者能夠源源不斷地到某個學校支教,那么它勢必形成一種固定的資源,為山村小學提供長久而持續的幫助。
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只有建立起孩子們的自信心,才能使孩子們在物質、設備落后的條件下也不至于輸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