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開辦專門招收民營企業家子女的“少帥班”而備受輿論關注的浙大城市學院商學院,正籌備建立專為學生整合“校友人脈”的“市場部”。該院副院長王陸莊表示,“人脈”理念無需避諱,是大學創業教育中一項不可或缺的內容。鼓勵學生結交“人脈”,不等于庸俗的“走關系”、“走后門”。
“走關系”、“走后門”是庸俗,而“人脈”則很雅。但坊間百姓都知道,“人脈”之雅,雅的不過是一個說法,馬甲下面的身子卻是別無二致。因為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看到過“人脈”不等于“走關系”、“走后門”的實例,相反倒是因為“人脈”的攙雜滲透而左右競爭格局的情形,我們看到的已是太多太多。
市場經濟的一條鐵律就是機會均等。而如果“人脈”介入了競爭,還會有機會的均等嗎?僅以大學生求職而言,如今在一些地方,如果畢業生有非比尋常的“家庭關系”換言之即家庭有“人脈”,那么即使一無所長,企業也會迫不及待地“虛席以待”。聘用有“人脈”的畢業生,其實也正是企業在結交“人脈”。企業深諳在市場經濟的“初級階段”,“人脈”這種“非市場因素”有多大的價值。而這種“人脈”的結交、延伸,意味著什么乃是不言而喻。
浙大城市學院商學院稱開設“人脈課”,屬于先行。其實在此之前,早有家長將“人脈課”作為“家教”從娃娃抓起了。太原市一位年輕家長,托關系把3歲的兒子送進了政府機關幼兒園。這位家長說,把孩子送進機關幼兒園,就是想讓他和機關工作人員、特別是那些很有前途晉升為大官的人的孩子混個臉熟。所謂混個臉熟,不正是結交“人脈”嗎?家長將“人脈課”作為“家教”從娃娃抓起,那叫自誤其事。然而大學將“人脈課”轟轟烈烈地開將起來,又會誤人多少子弟?
大學當然要對學生進行創業教育,但創業教育應當是傳授市場法則,幫助學生確立公平競爭的理念:要獲得充分的市場空間,只有一條理性的路徑,就是在法律的框架內,爭取到法條上的市場權利,使自身的經濟行為成為合法的自由權利。而不講公平講“人脈”,不僅是對價值觀念、市場規律的扭曲,而且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必將沒有立足之地。倘若高校將這種注定是短命的東西強化、放大,作為導向給學生灌輸,這樣的南轅北轍,又會走向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