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李 堅
近日,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針對人們關注的大學生未來的就業趨勢認為,大學生應定位為普通勞動者。并說,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和定位去參與就業選擇和就業競爭。這需要廣大畢業生尤其是家長更新就業觀念,調整就業期望,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前提下適度選擇,以多種方式努力實現廣泛就業(見5月22日《中國青年報》)。
多少年來,大學作為人類文化的聚集地被賦予了太多內涵和精神內容。在過去,由于大學教育資源稀缺,只有學習成績出類拔萃者才能考上大學,因此大學生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精英,被人們視為天之驕子。但是,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大學畢業生的含金量大大降低,天之驕子在事實上早已不存在,成為普通勞動者中的一部分。
美國教育社會學家馬丁·特羅教授根據美國和戰后西歐國家高等教育的發展,將高等教育劃分成精英教育階段(毛入學率15%以下)、大眾化教育階段(毛入學率15%-50%)和普及教育階段(毛入學率50%以上)。并且,他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這一角度出發,剖析了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高等教育的觀念、功能和課程等方面所存在的質的變化。認為在精英教育階段,上大學是少數人的特權,學校教育通過塑造人的心智和個性,培養官吏和學術人才;在大眾教育階段,上大學是具有一定資格者的權利,學校通過傳授技術和培養能力,培養技術與經濟專家;在普及階段,上大學是人的社會義務,學校培養人的社會適應能力,造就現代社會公民。
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每年高校都要大幅擴招。到2005年,我國高等學校入學率已達到15%以上。從而達到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下限。由此可見,我國已經初步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標,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數人,而是大眾共同享有的福利。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歷史證明,發達國家如美國、德國、日本、法國都從人力資源的開發即高等教育的普及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中受益。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普通勞動者理應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面對知識經濟大潮,我國只有加速實現高等教育大眾化,才能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在這種前提下,大學生拋棄天之驕子心態,做好成為普通勞動者的準備是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