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為“東方早報”寫過一篇“上大學報什么專業好”,在網上貼出后引起一陣小熱鬧,但仍覺得言猶未盡。如今考生報完了志愿,吃后悔藥已經來不及。不過,專業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仍然值得反省。更何況明年還會有大量的考生選專業。
生活常識告訴我們:人生之路,大多不會根據十七八歲時的計劃來走。我們這茬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進大學的人若來個同學聚會,點點人頭,怕是還干自己專業的已經沒有幾個。可看下一代的孩子報大學,還是盯著專業不放,乃至為了擠進一個熱門專業而不惜降低報考大學的檔次。
我們那個年月分專業還有幾分道理。因為整個高等教育體制是計劃經濟的一部分。看看國家各部委,什么一機部,二機部,三機部的分得清清楚楚。你學機床的,出來就干機床,十幾年不變。要變那就是趕上政治運動,大部分人倒霉。所以,社會結構凝固,人生道路確定,是大家的理想。
如今早已經不是計劃經濟。新產業幾乎每年都會冒出來。那些在大學里把劃版學得很精的學生,出來后趕上了計算機,互聯網。學的東西沒有用,有用的東西沒有學。專業的價值在哪里?
早我們上大學時,敏感的人就看到了這樣的苗頭,于是提出了通才教育,要求學生知識面廣些,分析力強些,可塑性大一些。可惜,二十多年下來,社會上專業的變化越來越大,對學生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寬,我們的專業卻越分越細:經濟太抽象,一定要落實到管理;管理不具體,一定要細分為旅游管理,甚至什么特許項目管理。
現在許多大學生抱怨上了四年“學不到東西”,這和他們選專業時挑的“東西”不對多少有些關系。受大學教育不是學開車,關鍵不是掌握一門手藝。你去學什么特許項目管理,畢業后怕是根本拿不到任何特許項目,所學的東西也都白費了。通才教育則培養的是素質。手藝學了不用就浪費。素質培養了,無論你走到哪里,干什行當,都對你的成功有決定性的作用。
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中國的大學,學生也不可能等到大學都改造好了再去讀書。在現有體制下讀大學,學生并非沒有提高自己素質的主動性。比如在選專業上,以下幾點建議值得考慮。
第一,宜虛不宜實。我們沒有通才教育的大學。但是作為學生,可以選擇最接近通才教育的專業。歷史,文學,社會科學等等“沒用的專業”,常常會提供最好的大學教育。大學生沒有社會經驗,以后的前途也不好預測。他們不需要學得太具體,而要學會在抽象的層面思考社會和人類事物。具體技能要到工作后有了具體需要時現學。抽象地把握人類事物和社會問題的能力,則是學習任何具體技能的基礎。在美國,大學質量越好,這些沒有用的專業的分量和比例就越大。
第二,宜冷不宜熱。高度專業化的大學教育是垃圾,熱門專業也就是酷暑中的速朽垃圾。如今有許多熱門專業,如財經類,管理類,法律類,傳播類等等,招生人數多,師生比例太低,常常一個老師對付幾十甚至上百的學生。冷門專業學生少,和老師一對一交流的機會多。另外,熱門專業多是新學科,老師常常半路出家,甚至濫竽充數。進這個門求學,不免自己騙自己。而一些冷門的傳統學科,畢竟積累。碰到有真才實學的老師的機會也大些。
第三,即使進了接近通才教育的科目,也不要作專業的奴隸。我在北大中文系讀大一時就有個極端的哲學:專業訓練就是奴役。真正的大學教育,是追尋自己人生和社會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絕不可能被人為的專業劃分所限制。所以,我常常逃課。比如跳過本系的文學理論,去聽張廣達教授的中國通史。我認為在1980年代初在北大學文史不聽張先生的課就算白來了。當時追尋的問題,是中國為什么長期貧窮落后。現在看來,這也許是個假問題。因為中國十八世紀以前不能說是貧窮落后。但是,這是那個時代我內心的聲音。現在我陰差陽錯終于以歷史為專業,也多虧那時對專業的反叛。
最后需要提醒在大學讀書或將要進大學的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既然在大學所學的未必是將來所用的,為什么還要全力以赴地去學?我以為,大學和退休后這兩段時間,是人生中絕無僅有的非功利時期。退休后的非功利常常是無奈,大學的非功利則是一生成功的基礎。讀大學就是要有“過把癮就死”的精神。大學,就是一個試一試你在你所愛的事情上能走多遠,干得多出色的場所。你在這個過程中培養的一系列素質,如獻身精神,想象力,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責任心和使命感,都將是你日后在實際生活中成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