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滯銷”有沒有質量問題?
2006-06-05
又到學生畢業時,這一撥兒又有個幾百萬吧?
每到這時候,聽到比較多的說法有:大學畢業生作為新增就業人口數量龐大,是當年高校擴大招生導致的后遺癥。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有學歷、戶籍、工作經歷、性別、身高、外貌、既往病史等諸多方面的歧視性要求。畢業生對于“南下深廣杭(南京、廈門、廣州、深圳、杭州)、北上大青天(北京、上海、大連、青島、天津)”情有獨鐘,導致局部地區人才高消費甚至浪費的情況很突出?!?BR>
問題似乎主要出在數量多上了。數量多,意味著勞動力供給大幅度增加,而用人單位的人力需求、全社會新增的就業機會沒有相應幅度的提升(局部經濟發達地區這一問題更突出,因為它們同時也是就業熱點地區),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導致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與大學生就業難相應成趣的現象就是廣東等沿海地區的“民工荒”了。最早的說法是缺乏有經驗的技工,后來才發現其實主要還是缺出賣簡單勞動力的民工,廣東多少年沒給人家加薪水了!這是題外話,不展開了。
兩相對照不難發現,從國際分工角度看,我們國家作為“世界工廠”,需要的是被人“剝削”的勞動力,我稱之為“孫子崗位”;不太缺坐辦公室的白領,我稱之為“大爺崗位”。人家老外還想當這大爺呢?能把多少當大爺的崗位留給中國呢?
所以說,我們前一階段的高校擴招,把原有的勞動力結構給改變和破壞了,直接的后果就是“孫子”少了、鬧了荒,“大爺”多了、成了災。呵呵,部分原因,片面分析,算一家之言吧,你姑先聽聽吧。
沒人愿意當孫子,偶爾裝裝還可以,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當孫子,那滋味一定不好受。所以,大家還是愿意多點兒上大學的機會,多點當大爺的念想,哪怕是大爺夢呢?做夢,也是一種權利,不是嗎?
我想說的主要問題出來了。如今的大學畢業生似乎除了數量太多以外,質量還下降了。因為滯銷的原因有可能是需求與供給不配比,也有可能是產品不合格啊。接觸過一些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剛畢業的大學生整體素質呈現下降趨勢,主要問題有:理解、溝通和表達能力不強、專業技術水平不高、愛崗敬業程度不夠、學習興趣和動力不足、工作積極性、配合意識差、自由散漫情況嚴重等。有些單位不是不缺人,但不愿意招應屆學生,主要是覺得不好用!
教育早已實際上產業化了,教育生產出的產品就是畢業生。畢業生無論什么原因滯銷,教育部門都難辭其咎,必須負起責任。如果說新增的畢業生數量龐大是由于政策原因的話,那么畢業生素質的下降又做何解釋呢?教育資源有限,學生多了,平均下來的資源少了,質量就很難保證了?
可是擴大招生的時候,難道只考慮宿舍夠不夠住、食堂夠不夠大?收了那么多的學費難道都用到學校建宿舍和蓋食堂上去了?學校又不是旅館,難道不是應該先把教育做好嗎?好象工廠,不改造機器設備,光把廠房擴大了幾倍,能提高產能嗎?
篇幅所限,不多談了,只是說出個現象來,大學畢業生質量下降了。不是要責怪那些孩子們,就跟產品出了問題不是罵產品而是罵生產廠家一個道理,就想問責大學:你們難道只會收錢嗎?能不能也抓抓教育?
【鄭重聲明】公益中國刊載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說法或描述,僅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建議。轉載需經公益中國同意并注明出處。本網站文章是由網友自由上傳。對于此類文章本站僅提供交流平臺,不為其版權負責。如果您發現本網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識產權的文章請發信至 [
公益中國服務中心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