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近些年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進入市場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在大中城市、熱門職位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大學生正出現相對過剩。但是,廣大農村和基層卻對人才望眼欲穿。面對這種供求矛盾,60名大學生的就業觀念無疑為后來者提供了范本。長期以來,“十年攻讀寒窗苦,一朝成名天下知”、“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讀書功利化思想在大學生的腦海里根深蒂固。面對嚴酷的就業形勢,他們依舊熱衷于金飯碗、高收入,甚至“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西部一間房”。事實上,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正在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大學生也從過去的天之驕子回歸到普通勞動者。既然大學生已經不是奇貨可居,需要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如果還一味地端著架子,最后可能只會落得個“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
俗話說,“樹挪死,人挪活”。大學生勇于屈尊下嫁,最終找個好出路的事例并非個案。本報今天在報道轉正后的大學生村官感慨基層工作大有可為的同時,還介紹了北大研究生上網賣水果,估算一月營業額過百萬的誘人“錢途”。他們的成功,無不是從引車販漿的小事磨練和積累自己的就業“力”,這樣的做法,值得自恃屠龍技在手,卻高不成低不就,甚至變成啃老族的所謂“大材”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