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就讀于北京大學的劉默涵,雖家境貧困,但頑強自立,并不忘回饋社會,去年,她利用寒假時間辦講座籌資,設立了“劉默涵助學金”,一年多來已幫助了37位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近日,記者來到劉默涵的家鄉河北省無極縣,對她的成長歷程進行追蹤采訪。
北大女生設立“助學金”
劉默涵雖然身高只有1.57米,卻能夠在全校學生運動會上拿到5000米長跑第六名;她勤奮好學,常受到老師們的稱贊;在繁忙的學習、打工之余,她還擔任了北大陽光志愿者協會的會長。
默涵12歲那年,父親暴病去世,剩下她與常年臥病在床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相依為命。上初中時,因為沒能按時湊夠學費,默涵與老師發生口角,被學校開除了。病弱的母親四處奔波,劉默涵終于在另一所中學復學了。劉默涵說她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幫助她的丁老師的話:“這個世界上比你苦的人有很多,你永遠都不是最苦的那一個;但是通過努力,你可以做最幸福的一個!”
2003年,19歲的劉默涵考上了北大。她開始了邊上學邊打工(做家教)的生活。2005年寒假回家,劉默涵通過辦學習班籌到了4110元,為14名家境貧困的高中生發放了100元、200元不等的助學金。這次行動成為“默涵助學金”的發端。迄今,她用“默涵助學金”籌到的12700元資助了37名同學,同時還為4位同學找到了長期資助人。
母親“寬容教育”最管用
出乎意料,在劉默涵曾經學習過的河北省無極鎮中學和無極縣中學,劉默涵的老師們最為欽佩的是她的母親。
“雖然劉默涵的母親是一個文化程度不高的農村婦女,但她的教育理念卻十分先進。”劉默涵的高中班主任安云超說。安老師說,很多母親都喜歡對孩子說“我為了你付出這么多,你要是不爭氣就對不起我”。這種“索回報”式的教育常常會導致逆反心理,也會增大孩子的心理壓力。而默涵的母親教育孩子的話則是:“你們有出息才是我最大的幸福。你們不要想著養活我,我能照顧好自己。”母親的無私贏得了孩子更多尊敬和孝順。
無極鎮中學教師陳銀雪說,現在特別需要重視和提高母親們的素質,因為她們離孩子最近。很多母親身上表現出來的人際焦慮癥、心理不平衡、喜歡抱怨等人格缺陷也最容易傳染給孩子。“應該讓所有的母親都接受素質培訓。”她說。
“親其師”才會“信其道”
“如果不是遇到丁老師,當時已經厭學的我根本考不上大學,更重要的是,很可能仍然在仇恨中掙扎。”提到丁俊芬老師,劉默涵心中就充滿感激之情。
無極鎮中學校長李建良認為,丁老師的可貴之處,是她對所有的孩子都懷著母愛。無論學習好壞、調皮還是聽話、貧窮還是富有,在她眼中都同樣可愛。無極縣中學校長邢志生說,“親其師”才會“信其道”。丁老師的成功提醒我們,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情感和心靈的溝通。
而丁老師卻不認為自己有什么教育“法寶”。她說,她只是把所有的學生都看成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喜怒哀樂就是自己的喜怒哀樂。
“做人比分數更重要”
考上全國名校、成立個人助學基金,這些成就使人們順理成章地認為劉默涵是個智力超群的學生。而安云超老師對默涵的評價卻是:她不是一個智商超常的學生,但她的情商卻很高,這使她的綜合優勢高于常人,使她的人生健康而精彩。
在丁老師看來,目前社會上盛行的功利化的“成功標準”——以獲取財富多少、地位高低來評價一個人,是非常不可取的。她常常教育學生:一個人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應該是綜合的,做人比分數更重要。
好教師會培養懂得愛
如果說是丁俊芬在小默涵即將“溺水”的一剎那遞給了她愛的“救生圈”,高中班主任安云超則在劉默涵人生起航時為她撐起了一片風帆。
安云超教學方法的特別之處是:經常在學生面前“解剖”自己,總結自己的缺點和人生教訓,平等而坦誠地交流。他說,老師在學生面前不一定要樹立完美形象,我們都是有缺點的普通人,重要的是我們要具備反省錯誤、接受人生挫折的能力。“培養懂得愛、并且具有愛的能力的人,是一個教師的最高成就。”安云超說。(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