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校園恐同多數學生曾遭欺凌
2012年05月18日
在5·17國際不再恐同日到來之際,一項針對在中國校園內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欺凌現象的調查報告出爐。結果顯示,因性傾向和性別而產生的各種形式的欺侮在中國校園比較普遍,甚至不乏暴力及性騷擾等現象,并對遭受欺凌學生的學業和身心造成了很大影響。
該項調查由愛白文化教育中心、北京同志中心和廣州“同城”在4月發起,截止2012年5月6日,共421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以及職業中學的學生參與了此次在線調查,其中近五分之四為同性戀或雙性戀者,并于5月14日在荷蘭大使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調查結果。
調查顯示,77%的受訪者曾遭遇到17類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校園欺凌。言語攻擊最為普遍,大約44%表示有此類經歷。10%的參與者曾經遭受過來自同學直接或間接的身體攻擊,如對其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發等。有7.6%受訪者甚至遭受過來自同學和老師的性騷擾,如脫光衣服、碰觸隱私部位、強拍裸照等。
校園欺凌對59%的被調查者帶來了學業上的負面影響,其中3%的被調查者被迫輟學。另外各種欺侮還對63%的被調查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造成負面影響,26%的被調查者有過酗酒、自殘、自殺以及因情緒壓抑和陌生人發生性行為。
在發布會現場,部分受欺凌學生的代表分享了他們的經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項目辦公室官員李紅艷也分享了聯合國在應對這一問題所采取的行動。
恐同引起的欺凌現象已經成為全球普遍問題。數據顯示,因為同學和教職員工的騷擾,估計全球共有600萬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學生被迫輟學。在英國,90%的中學教師表示,她/他們的學生因為是同性戀者或疑似同性戀者,而遭到了欺凌、騷擾或被叫綽號。在美國,86%的男女同性戀和雙性戀學生曾遭言語騷擾。
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聯合國的重視。2011年12月8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發表宣言,稱基于性傾向的欺凌是“有悖道德、有違人權、有損公眾的健康”,并敦促各國政府“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護其公民免遭基于性傾向和性別身份的暴力和歧視”。
今年三月,潘基文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發言中,進一步評論了LGBT人群(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及跨性別者)在人類安全上面臨的多重威脅。他指出,“有一種針對一些人的暴力和歧視,僅僅因為這些人是男、女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或跨性別者”,這包括“駭人聽聞的暴力襲擊,包括性侵犯”以及“在工作、學校和醫院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偏見”。作為回應,他強調:“我們必須對付暴力,使同性關系去刑事化,禁止歧視,并加強公眾教育。”
1990年5月17日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將 「同性戀」從精神病名冊中除名。2005年,加拿大大學教授和社會活動家路易斯-喬治·汀(Louis-Georges Tin)先生發起倡議設立國際不再恐同日,每年5月17日呼吁社會大眾對恐同主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