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被騙”折射學術界造假腐敗
江蘇天一智能設備有限公司
近日,一名自稱“工業管理”專業的湖南籍成人自考生,利用境外服務器自建“英文國際論文網”,一年內在全國收取50多人“代寫代發”論文費約200萬元。被騙者竟然很多是國內科研機構研究員、大學副教授、講師或醫生。
一個只參加過自學考試、連自己都承認“沒有能力代寫論文”的自考生,居然能夠令許多研究員、副教授、講師或醫生墮入設好的彀中,從而騙取200萬元的“論文代發費”,確實令人嘖嘖稱奇。從媒體報道來看,該自考生為眾多高學歷者“炮制”的論文,不過是從網絡尋找素材東拼西湊而成,其質量可想而知。但論文交給“被騙學者”后,學者不但沒有感覺到論文的低劣,而且就乖乖繳費“發表”了。更有意思的是,自考生王某通過利用境外服務器自建所謂“英文國際論文網”,從網頁制作、廣告發布、冒充客服、擬定電郵,到尋找素材、收取“貨款”等一系列服務,幾乎沒有投入什么成本。如此拙劣的騙局,卻使得那些學歷較高者心甘情愿地上當受騙,確實不得不令人深思。
為何那么多高學歷者何以被區區一個自考生所欺騙,背后的貓膩知多少?
眾所周知,“論文代寫”和“論文刊發收費”等“新型服務業”,在學術領域已經不是什么見不得人的秘密。從之前媒體曝光的新聞來看,從事該項“職業”的有包括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在內的大學生,也有那些助教、講師和副教授等高級人物,甚至一些教授也兼職搞起了副業,從而為自己帶來一些外快。這些事情,相信很多業內人士都或多或少經歷過或聽說過。
經濟學中講供給與需求的關系,“論文代寫代發”生意似乎也可以套用這種供需關系。十幾年的大學擴招使得高等教育的規模不斷擴大,然而教育質量卻似乎并未隨規模同步提升,這一點從大學論文的質量上可以體現。質量關口松懈,論文寫作的要求自然而然就會降低,這也給“論文代寫”等服務提供了便利。此其一。其二,職稱評審機制的不科學,給“論文代寫代發”生意的紅火添油加醋。當前,大學等研究機構中職稱評審的核心標準就是看論文發表數量,尤其是在核心期刊甚至SSCI和SCI期刊上面發表的論文,直接決定了一個人職稱評審的成敗。評定職稱需要發表一定數量和質量的論文,“論文代寫代發”生意就油然而生,由此完成了需求-供給的利益交換鏈。可以說,職稱評審體系缺乏科學性,是“論文代寫代發”生意紅火的主要推手。更由于“論文代寫代發”是一個“新興生意”,到底該歸哪個部門監管規制還不清楚,而且這門“生意”大多在網絡上進行,具有很大程度的隱秘性,更給監管帶來很大難度,這也在客觀上造成了“論文代寫代發”市場混亂無序、缺乏監管的尷尬現狀。
“論文代寫代發”看是一門“生意”,但其實質是學術界造假腐敗。花錢購買這種“服務”,是不折不扣的學術腐敗,是對誠信等學術道德的肆意侵蝕。學問造假的危害,比起生意造假更甚,因為它侵害的是一個國家科研教育競爭力,對于國家核心競爭力有極端惡劣的影響。
只有加強科教人員的學術倫理道德培養,才能從根本上切斷學術腐敗的思想源頭。除此之外,更要改進高校等科研機構的職稱評審機制,破除“唯論文論”的桎梏,讓能力成為衡量學術素養的重要標準。只有兩手抓兩手硬,才能堵住“論文代寫代發”的源頭,從根本上遏制乃至消除學術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