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七張牌
家庭教育有勵志教育、習慣教育、經典誦讀、賞識教育、素質教育、感恩教育、禮敬教育、愛的教育、苦難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成功教育、快樂教育、生存教育、勞動教育、挫折教育、創新教育、寫字教育等等,不勝枚舉。
家長如果不注重感恩的教育,孩子的感恩心就可能不足。家長如果不對孩子開展苦難教育,孩子對社會可能就有極其天真的想法。同樣,家長如果不訓導孩子禮敬他人,孩子的禮敬意識就得不到加強。
首條新聞——禮敬教育
開學后,孩子回家急沖沖匯報了第一條新聞——
鏈接1——殷明悌
殷老師講:“孝的難點是“色難”,給父母始終好看的臉色是最難的。”
“色難,我的兒子做到了。”殷老師十分高興地和慕名前去拜訪的我說。
看得出來,殷老師的心里晚輩做得最突出的,并非是他們的高學歷,而是他們那份發自內心的對父母雙親的摯愛和孝心。
鏈接2——“馬上喊”(揚州音:忙喊)
注:馬上喊的意思是等一會兒再喊。
曬在烈日下——吃苦訓練
學校軍訓,小孩回來說:有些人倒下了,也有些人連喊吃不消,而他可以對付。
孩子十分高興地繼續匯報:小學好幾個暑假,他常常“享受“烈日的暴曬,別人大概沒有如此的訓練,以至于小曬即暈——想不到做個小小的“不倒翁”,小孩也有成就感。
寫字象螞蟻打架
我在單位招聘時,發現現在恭恭敬敬的填寫面試表格,書寫工整美觀、漂亮大方,文字又通順流暢年輕人較少,大學生的情況好不到哪里去。寫字差、語言不通順、不愿意填寫完整表格的人占了主流。
吃飯也是面試
“吃光了,是不是不夠吃啊?”
自小,我的父親就不允許剩飯。
道法自然
現在的孩子大多學校、家庭兩點一線,孩子沒有活生生的生活教育,怎會有思想,特別是具有整體思維?
閑余,我便帶孩子看家鄉密布的河網——一條條小河一頭通向大河,另一頭通過溝、渠伸向村莊、伸向農田。而大河又連向長江,通達大海。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
回憶起十五歲那年,我在棲霞山接受佛教的比丘三壇大戒。記得第一天報到時,戒師問我: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你很大膽,師父沒有叫你來,你沒有得到師父的允許,自己就敢來受戒。”
聽了這話,覺得“說得也是”,心理平服不少。
第一位戒師問過以后,走到第二位戒師面前,結果他問了同樣的問題:
剛才被打過,懂得應該要“尊師重道”,因此趕快說:
“是師父命令我來的!”
哪知話才說完,戒師也拿起一把楊柳枝,在我頭上猛打,一邊打一邊說:
“豈有此理,假如師父沒有叫你來,你連受戒都不要了!”
想想也對,說得不無道理。這時他叫我再到第三位戒師那里,問題還是一樣:
“你來受戒,是師父叫你來的,還是你自己發心要來?”
前面被打過兩次,有了經驗,就回答:
“戒師慈悲,弟子來此受戒,是師父叫我來,我自己也發心要來。”
我自覺這種回答應該天衣無縫,合情合理。哪知戒師仍然拿起楊柳枝,一陣抽打后責怪說:
“你說話模棱兩可,真是滑頭。”
鏈接——星云大師
自覺的教育——星云大師
覺悟到自我的缺陷,自我的不足,才能發心解決現前的問題。有了自覺,就會自動自發、自我要求、自我解決。吾人能自覺、能發心,學習必定更容易進步。
人生要自覺什么呢
一、自覺自己的能力不夠;
二、自覺有所對人不起;
三、自覺自己的悲心不夠;
四、自覺自己的愿力不堅;
五、自覺待人不夠真誠;
六、自覺耐煩不夠;
倘若沒有自覺,即使給你再好的東西,教你再多的道理都沒有用。所以,人要不斷自覺,自覺才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