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 ] 2003/4/19 10:08pm
在職業培養過程中企業的介入已經在很大的范圍實踐了,不僅有企業開辦的學校,而且有校企聯合辦學。這有利于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銜接。這種模式不僅在某一些職業學校,很多大學都在積極推廣。 但是這和張先生提及的半工半讀又有一些區別,半工半讀是以工養讀,以工促讀,以讀為工。所以這個就得有一個基礎,那就是企業的成功。而這種企業的成功的條件卻是很苛刻的,大家知道,現在某一種意義上面,特別是大一點的城市人才供給過剩,需求不足,也許在中國的條件下將是一種長期的現象。 另外在農村很少具備企業成功的條件,特別是特困地區的農村,更不用說,教育觀念救助會開展活動的少數民族地區了。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半工半讀可以在小范圍內實用,至少目前只能這樣。不過以后的發展也許是不可限量。 [張俊杰 ]2003/4/20 00:19am任何模式都可以借鑒,也可以改造和交*運用。校辦企業可在農村搞養殖和加工,也可與社會和單位簽訂合同,搞勞務和產品輸出;還可以到城區或郊區設點經營,搞勞動密集性項目,甚至租房辦廠辦學也未尚不可,只要能“以勞養學”就行。因為我們的新型半工辦讀學校,實行一學年三學期制度,分班輪換學習和生產,可以靈活選擇經營方式和范圍。 我們的目的是讓失學青少年上學,有了文化和技術,進城打工和回鄉創業,都是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所以,我們在辦學和校企經營方面,思路必須更加開闊,方法應該更加靈活,而不必墨守陳規和受地域局限。 [小草 ] 2003/4/21 01:03am 偶 對 黃 朝 的 疑 惑有 同 感。 張 俊 杰 先 生 1996年 就 向 國 家 教 委 主 任 提 交 過 半 公 半 讀 的 建 議 ,而 且 據 張 先 生 講 , 還 發 自 下 層 討 論 。 結 果 如 何 呢 ? 不 得 而 知 。偶 想 一 定 有 很 多 問 題 , 像 黃 朝 所列 舉 的 這 些 問 題 。 主 要 是 : 與 應 試 教 育 體 制 的 沖 突 ? 如 何 在 一 國 同 時 實 行 兩 種 教 育 制 度 , 特 別 是 高 中 。 如 何 穩 定資 金 來 源 ,使 學 校 能 持 續 辦 下 去 ? 否 則 與 復 興 學 校 的 下 場 不 會 有 二 。 我 還 有 意 個 預 感 , 半 工 半 讀 在 其 它 國 家 也 很 少 存 在 。 教 育 在 中 外 有 共 同 性 。 在 其 它 國家, 特 別 是 第 三 世 界 國 家 , 也 有 城 鄉 差 別 , 貧 富 差 別 , 為 什 么 他 們 都 沒 有 這 種 教 育 模 式 呢 ? 一定 有 其 必 然 性 。 [張俊杰 ] 2003/4/21 09:41am 一個新事物剛剛出現,大家從多方面來論證,是很有益處的。我們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能否“以勞養學”上。校辦企業經濟效益如何,影響的主客觀因素很多。但60年代半工半讀學校,曾經實現過這一目標,受到了中央領導的肯定,這里主要是指職業學校。德國的裴氏泰洛齊辦的半農半讀學校,也曾經實現過這一目標。 我想國外學生個人隨機找活干,都能做到“以勞養學”;我們有組織有計劃,有國家支持,有社會關心,又為什么不能“以勞養學”呢?南京街頭有不法分子,拐騙學齡兒童賣花可以賺大錢;我們校辦花卉公司,為什么又不能與各界社會聯系,通過學生禮儀送花,來實現部分學生“以勞養學”呢?當然不只有這一種業務,我僅僅舉一個現成的例子。 外國的國情和理念,與中國的國情和理念,有共性也有個性,不能要求只搞一個模式。但不能說別人沒做的事,我們就不能做或不敢做,不然社會還會有創新和進步嗎?我們的祖先曾經在許多方面領先世界,模仿和照搬不可能擺脫落后,我們一定要有志氣復興中華! [張俊杰] 2003/5/22 08:16am 關于半工半讀的建議,1996年10月向國家教委提出,很快教委復函說:已轉基礎教育司各處室傳閱,以作今后工作參考.以后在職業技術教育的文件中,有半工半讀的說法,也有學校半工半讀取得成效的介紹.從資料介紹看1960年代,中國半工半讀取得了一定成效,僅僅由于劉少奇遭受迫害而扼殺,至今教育界并未討論其功過是非. 我們現在提出的半工半讀教育,從教育思想和體制都進行了改革,實行一學年三學期分班輪流學習和生產制度.這樣不僅有利于同其他學制過渡,而且可以跨越地區組織生產,適應種養加工連續操作,可以面向市場大大提高經濟效益.這種新型半工半讀教育,除了選修課和生產項目以外,加強升學必考的基礎學科教學,保證每學年兩學期課堂教學時間,他們除了增加生產和社會實踐知識之外,基礎學科教育質量不會降低.因此,我深信新型半工半讀學校,不僅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途徑,而且在升學就業方面也會毫不遜色! 歡迎虹橋論壇的朋友們,為新型半工半讀學校的誕生,都來出謀劃策和添磚加瓦! [rayking ] 2003/11/13 06:30pm 可惜來完了一點.我在這方面有些IDEA:簡單講就是幾校=公司=科研 三者松散協調的體系.技校提供教育與初級技術工人,公司提供工作機會與部分基金,科研提供新產品,及吸取科研經費,提供中級技術工作機會. 這是大目標.具體可以象下圍棋一樣分點布局,或者尋求公司合作,逐漸發展融合 [Imfine ] 2003/11/13 08:42pm 我覺得關鍵在于兩點: 1是國家政策上有傾斜,否則半工半讀的市場競爭力恐怕沒有專門搞的大。 2是形成大的規模,這樣有些模式就可以推廣,路就越走越好。 不過在開始階段是很不容易的。祝張先生好運! [云鷹 ] 2003/11/13 10:31pm 曾和這里的一些領導談過這樣的話題,希望能通過一些基金會通過類似的方式幫助這里的貧困學生,但是被這里領導拒絕了——理由是這和教學目標有背,是下一步的工作,現在不適合這里!同時還說“這里最需要的是錢!……”對于這里的政府行為,真是擔憂啊! [xiaoshihutu ] 2003/11/13 11:27pm什么話題?半工半讀?這領導說的也是大實話。不用怪他。 [GL ] 2003/11/13 11:30pm 云鷹: 你們那兒離金平遠嗎?能否抽個假期到OCEF資助的金平縣去做監察工作?還有樹葉子。 [張俊杰 ] 2003/11/14 04:26am 討論創辦新型半工半讀學校,至今已經時過半年了,虹橋論壇的朋友們還談論這個話題,使我感動之余謹深表謝忱! 因為秦研究員住院7月赴陜計劃擱淺,我今與陜南聯系希望明春達成合作辦學。正如朋友們所言,此計劃只有得到政府支持才有望成功。所以我去年通過北師大教授幫助已向兩會提出建議,同時在各大網站廣泛宣傳新教育觀念。加拿大在天津企業的經理看到我的文章,曾索取辦學資料表示合作意向。關鍵在于我們必須實實在在地播下種子,讓人們看得見她嫩綠而茁壯的幼芽,這才能夠爭取得到更多朋友們的幫助。 越來越多的社會實踐告訴我們,社會進步和道德建設都只能來自勞動和創造;任何欺騙、掠奪、殘殺和有勞動能力的伸手派,都只能是人性的喪失和社會的墮落!我以為德、智、體、美四方面教育,只有建立在勞動教育的基礎上才真實可*。 從這一理念出發,我堅定不移地認為新型半工半讀教育,不僅是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有效措施,而且是學習化社會“產、學、研”結合的發展方向,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教育的必由之路!吁請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來推進這項開創性工作。 [云鷹 ] 2003/11/14 07:47am請問海外中國教育基金會是通過中國外交部途徑來資助麻栗坡吧?外交部掛鉤扶貧麻栗坡縣和金平縣,目前這兩個縣還有歐盟的培訓項目!我和冷書葉都是今年9月剛來麻栗坡,至于這里離金平有多遠也不太清楚,當然,如果基金會需要,我們愿意盡力! [GL ] 2003/11/14 01:13pm 我們有意愿請麻栗坡的支教志愿者來作這兩個點的監察工作。如果您和冷樹葉有興趣并能幫忙,那真是太好了。這事我會與監察組負責人員商量,再與您們聯系。 請查一下到金平縣多遠,交通如何,來回要多少天 (包括調查的時間在內,比如說兩天調查)。 [sino-樹葉 ] 2003/11/15 01:04am 金坪屬于紅河州的玉溪附近,從麻栗坡到那兒大概要一天的時間十幾個小時吧,不過要到文山州轉車,不過我想這不是問題,我和云鷹一定會盡力做好的。我們等著你們的安排。 [GL ] 2003/11/15 01:14am爽快!謝謝!等消息吧。 [掃吧 ] 2003/11/15 01:18am搞個學校副業?比如養豬或者是其他牲口,讓學生幫忙,可行不? [怫悰 ] 2003/11/15 09:14pm 雖然都快成小老頭了,我有時候還是喜歡幻想。不久前我還這樣想象:我要***是一個校長,我就花一部分精力想辦法辦出辦好一個校辦企業(政策可能不允許,以教師家屬的名義干不行嗎?)以改善教師福利,改善教學條件。當然這是一個可笑的幻想,現在的學校教學設施還很差,可是吃喝到不少。 [張俊杰 ] 2003/11/26 10:34pm 佛棕先生,您的想法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極其有意義的,應該積極爭取實現。我提倡新型半工半讀教育事業,從目前來講是適應救助貧困失學青少年需要,也是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以利脫貧致富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要條件。 從全面發展的高度來看,正確的人生觀教育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勞動教育為基礎,而且21世紀的知識經濟社會要求建設學習型社會,社會教育和生產必將逐步走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新機制,這是教育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所決定的必然發展趨勢。 既然是客觀規律所決定的,那么“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應該如孫中山先生所言:“隨乎潮流之發展,合乎人群之需要”。只有這樣,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才能實現科教興國的宏偉目標,也才能體現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價值和理想! [張俊杰 ] 2004/1/7 03:17am 最近我上了蘇州管教育的市長的網站http://www.eduol.cn/web-ia/bbs/list.asp?boardid=36,那里有許多關注和研究教育的朋友,網上討論氣氛十分熱情和友好。剛才看了朱市長關於職業教育的看法,許多見解與我們有相通之處。 朱市長還提出"如果那些優秀的貧困生可以不帶一分錢到學校,那是怎樣的吸引力?我想我們至少可以在幾個專業做這樣的實踐。我希望學院可以借鑒美國鳳凰大學的模式,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在學校學習。我們可以嘗試招50人,第一年在學校學習,第二年白天在企業實習,晚上在學校上課。這樣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術養活自己,他們還可以提前進入工作崗位,以便更熟悉自己掌握的技術,既減輕了家庭的負擔,又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培養出這種招生兼招工的模式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很了不起的。" 這就與我們所說“半工半讀自力求學”的目標是一致的了,感謝朱市長對弱勢群體和職業教育的關心和支持。如果許多關心弱勢群體和職業教育的朋友們都團結起來,發揮各地區和各學校優勢互補的作用,那么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道路就更加寬廣了! [怫悰 ] 2004/1/7 06:00am 我那點感慨只是隨意的發泄,可沒有這個能力。蘇州的職業教育好象搞得是不錯!因為那里的外資工廠多! 實際上,現在的中學教育和實際生活脫節倒是事實,特別是農村的孩子,考不上大學,讀了書好像只有壞處。 [橋 ] 2004/1/9 07:29pm 記得去年央視的焦點訪談曾做過一期這樣的節目——江蘇推廣農村中學的農技課。學校有一個基地,供推廣課使用,基地的收入歸學校(不知有沒有進入學生的補貼?)。學生從初二下期開始分流,有望進高中的繼續進高中的準備;不愿進高中的(也許這里一部分是以學習看不到出路而不想多讀書的,也有部分是家貧而無法供讀九年義務學習以外的人)可以在本校進行農技推廣學習。為他們將來回到農村,做有科學技術的新農民打下基礎。學習的項目,都是當地的實用技術,此舉在當地很受群眾歡迎。 張先生,這例與你的提倡,有異曲同工之妙啊。 [張俊杰 ] 2004/1/11 06:48pm 感謝橋先生身體力行推動以家庭副業引導助學的方式,您所介紹的初二分流的方式也是極有意義的嘗試。從大職業教育的觀念考量,文科和技術中學趨向綜合,應該是現代教育發展的一種規律。所以,我希望橋先生和其他有興趣的朋友,都來研究、介紹、推廣、創造新的助學方式,那么我們將會更快地迎接一個欣欣向榮的美好的未來! [橋 ] 2004/1/12 10:28am一起努力吧. [張俊杰 ] 2004/1/31 09:47am 我春節后已到西安,秦研究員尚在病中,邀其胞弟為我聯系辦學事宜。我已經與一位中學校長和電大的干部,比較全面地交換了意見。他們十分贊同我們的辦學思想,提出了幾個有可能進行合作的對象,并著手聯系爭取近日雙方面談。趁此間隰我即返回陜南,與有關親友聯系廣納人才以求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預見西安辦學有些極有利條件,尚待多方面的努力以創造條件。謹此誠告關心扶貧助教朋友,必要時提供幫助和積極參與創辦新型學校,以實現救助失學青少年和普及職業技術教育的宏偉目標! [老船長 ] 2004/1/31 03:48pm 預祝張先生心想事成, 猴年大吉。 [張俊杰 ] 2004/2/16 04:07am 感謝老船長和所有網友的關心!考察陜南職業教育情況,普遍存在辦學高收費,因而生源嚴重缺乏的現象。由此看來,我們的辦學思路是振興農村職教的途徑,大家討論能否振興職教關鍵在于畢業生暢通的出路。鼓勵青年農民就地創業需要引導和示范,因為創業往往意味著風險,還有一個資金和市場的問題;沒有十拿九穩賺錢的把握,農民是不敢拿幾個血汗錢去冒險的。所以,農民認為最現實的還是外出打工,學到一手技術到城鎮去打工不會賠本;這種樸實的農民心態告訴我們,職業教育必須讓農民看得見直接的利益,才能調動他們參與的積極性。 目前我們擬訂了獨立辦學和合作辦學兩種方案,但無論那種方案都有一個畢業生出路的問題。請東南沿海城市和正在開發地區的朋友,海外關心扶貧助教的所有朋友們,及時幫助搜集和提供勞務輸出的信息和渠道。謝謝大家的支持和幫助! [老船長 ] 2004/2/17 09:47pm 張先生:您還在陜西嗎。您知道在西安有熱心助學的朋友嗎?如何與您聯系? [張俊杰 ] 2004/2/18 08:06pm 老船長您好! 在外面聯絡辦學,返陜半個多月,東奔西走無暇上網。奈何多次電話催返,上面回復已回江蘇矣。陜西相對比較封閉,思想保守毋容暢言,幾乎找不到建言獻策網站,更不用說學術討論了。 出行前我已尋找到陜南幾個網站,貼上了宣傳虹橋論壇的文章,希望引起人們關注和聯系為貧困學生申請幫助,雖有人大呼陜南貧困兒童失學,卻未見如何采取幫助行動。火車上我遇見兩個西安學生,談及農村失學情況,我把虹橋論壇網址抄給她們,建議假期回去調查聯系幫助一個失學孩子,她們說回校立即上虹橋網。按說她們已經上過虹橋論壇了,我說這里是愛心之花盛開的地方,未知她們有何感受和行動。 如果我赴陜西能夠立足辦學,我所聯絡的朋友自然會成為貴基金會的朋友,因為我們的事業正是你們事業的繼續,讓我們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