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小學德育的存在主要問題是:
首先是道德知識代替道德智慧。學生會說、會背、會考試;而面對多元文化現象和價值觀不會辨別、不會選擇、不會行動。最終結果是道德教育的知識勝利了,而人卻失敗了。
其次是忽視了道德能力的踐行。經歷、體驗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但事實是,道德教育被文本所占領,兒童的經歷與體驗退避三舍。試想沒有經歷哪有體驗?沒有體驗哪會有心悟之、行動之?無行動、無能力哪有智慧可言?
其三是封閉了道德智慧生長的空間。“早上起來得最早的是我,晚上睡得最遲的是我,作業最多的是我,負擔最重的是我還是我。”學生對流行歌詞的改編道出了逼仄生活中的無奈。無奈的生存狀態扼殺了道德智慧。
其四是破壞了道德智慧的“表情”。智慧應該有自己的表情。智慧的表情是智慧的外部基本特征。愉快、歡悅、幸福應是智慧的表情。讓學生智慧起來,首先讓學生快樂起來、幸福起來。幸福感的消退,正是智慧的消退。
可以說,在當下的許多校園內背誦知識與爭取分數成了中小學生主要的生活方式,主導著學生的生存狀態與生活質量。在這樣的生存中,道德受到了擠壓,智慧受到了逼迫,學生的道德生命逐漸萎縮。
當然,智慧的表情并不排斥刻苦地學習、深度地體驗。如果原本充溢魅力的道德教育卻使學生感到厭煩和拒絕,那么在厭煩與拒絕中,學生智慧的道德生命也就停止了生長。
誠然,學校德育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因此,讓精神重樹,著力構建一個賢有所敬、官有所貴、長有所尊、幼有所護、民有所信的社會,已是迫在眉睫。因為,只有一個社會有道、有真、有誠、有正、有愛、有義,社會才會走向遠方!
面對一個個性格各異,活生生個體,德育并不輕松,迫切需要大智慧,需要解決“三個管”:
第一個是誰來管?也就是德育中的教師定位問題,要做一個有影響力的老師,唯有如此,德育才有進行下去的可能。要做到有專業能力,讓人欽佩;有人格魅力,讓人喜歡;有威懾力,讓人敬畏。
第二個是如何管?也就是德育中的影響策略問題,要掌握引導學生的四大法則:一是腦的法則:從思想觀念出發,教師做到言而有信,遵守承諾,通過贊美學生培養其自尊;二是心理法則:從情緒情感出發,教師在活動中激發情緒,在激動時實施教育。讓每個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性,通過成功的喜悅達成學習遷移;三是臉的法則:從社會壓力出發,教師要給學生面子,拉近彼此關系,實施德育影響;四是體的法則:從行為習慣出發,教師通過社會、物質、活動等強化措施,達到改變學生行為智慧之目的。
第三個是何時管? 也就是德育的情境策略問題,一般來講教師管理分指揮性行為和支持性行為兩類:所謂指揮性行為就是告知學生做什么,為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支持性行為就是不直接給學生答案,鼓勵他(她),你可以做得到。而就班級管理來說,則是在組建階段宜采取指揮式,在磨合階段采取教練式,在規范階段采取支持式,在業績階段采取授權式。
總之,讓德育成為一個最人道的事業,讓孩子自由幸福地成長,。應該成為所有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方向。正如作家王小波所說:“人文的事業就如一條路要走,用寧靜童心來看,這條路是這樣的:它在兩條竹籬笆之中,籬笆上開滿紫色的牽牛花,在每個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藍蜻蜓。”(潘軍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