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優化教育發展環境的若干思考
來源:公益中國網 作者:潘軍強
教育家葉圣陶說過:教育是農業。值得深思之。站在當今信息化、全球化、市場化背景下,我認為,當今教育的屬性是——教育是現代農業。為此,推進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要著力破解兩大問題:一是對教育規律的把握問題;二是對教育環境的改善問題。隨著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區域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環境也是生產力”已成為共識。破解教育環境問題,既是當務之急,又是治本之策。近年來,我市教育悄悄地發生了很多變化,面對良好的發展態勢,我在祝福之余,也提出幾點建議,即是著力優化三類環境。
一、優化政策環境
推進教育事業需要政策的支持與保障。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政策效應是現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方法。所謂政策效應,是指通過出臺先進的政策,發揮政策對教育改革、教師成長的導向作用,促進教師敬業愛崗、創新創優。我市近年來出臺了一些教育政策,對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驅動作用。為更全面地推進教育政策環境建設,我看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整合的文章。要在整合以往的政策基礎上出臺富有臨安特色的有競爭力的優惠政策。要圍繞我市打造品質教育的目標,加快制定完善一系列教育改革、評價、激勵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開放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政策對教育發展的導向作用、驅動作用。
二是融入的文章。緊密結合融入大都市,主動對接杭州和周邊縣市,特別是要在充分吸收省、杭州市教育政策精神的基礎上,適時出臺一些具有前瞻性、針對性和競爭力的教育政策,最大限度地激發教育工作者的創造潛能。
三是創新的文章。一方面要關注主要矛盾、群眾普遍關心關注的焦點問題,加強調研,開放決策,制定出臺有突破意義的政策。另一方面要鼓勵各地各學校結合實際,積極制定符合本地、本學校實際情況的,有利于教育改革、名師輩出的激勵政策。
二、優化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是一種“軟環境”,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環境。人文環境包括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社會風氣、社會氛圍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努力營造寬松、自由、民主、平等、公平、公正的人文環境,比單純給予經濟待遇更顯重要。因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來講,更是有屬于教師這個職業群體特有的精神品質,往大處講,就是要有“教育之魂”。我建議實施三大工程:
一是教育精神回歸工程。“教育是慢的藝術”。要通過各種大討論、大宣傳、大調研、大走訪,讓各地各學校、老師靜下心來,沉下心來,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質,尋求教育的豐厚資源,提煉古今中外教育的文化精神,提煉臨安本地本學校的教育精神路標。要進一步秉承“立德、立功、立言”的傳統精神,進一步營造寬松、民主、公開、平等的人文環境。
二是教師民主自治工程。民主是教育治理的魂。學校要按照“教師治校”的要求,積極為教師參與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和內部管理營造良好的民主環境,使廣大教師有苦練“內功”的動力而無應付“內耗”的壓力,有專心謀事的成就而無分心謀人的疲憊感。
三是尊師重教民心工程。建立領導干部聯系優秀教師制度,組織開展“全市教育主題活動日”等系列活動,加強與學校的聯系,主動聽取學校的意見和建議,關心老師的思想、工作、生活等情況,及時為教師排憂解難。用發展的眼光對待教師的功過得失,支持教師干事業、干成事業,在全社會營造尊師重教的風氣。
三、優化人才環境
教師人才隊伍建設,也是搞好教育的百年大計。要樹立“教師興校”、人才引領教育發展等先進理念,著力做好教師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團隊化、高層次化建設。在實踐途徑上重點要把好三關:
一是進口關。嚴格按照教師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和招錄教師的程序、規章,依法做好教師的錄用工作,特別是要在面試和考察等環節上認真把握新進教師能力水平的基本要求。建議建立教師見習、實訓、試用、心里測試、綜合評估、誠信指數等制度,綜合評估新進教師的綜合素質。
二是培養關。要強化培訓,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素養和本領。今后在教師教育培訓規劃中,要堅持不懈地創新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整合培訓資源、優化培訓隊伍、提高培訓質量,花大氣力做好新一輪名師名校長教師教育培訓工作。有計劃地把教師選派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條件艱苦和困難較多的地方去,經受鍛煉和考驗,增長本領和才干。要建立菜單式培訓制度,以缺什么學什么、弱什么補什么為原則,有針對性地做好培訓工作。要嚴格考核,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教師評估考核機制,通過綜合考核來全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和認定教師能力水平的目的。
三是出口關。任何一個教師的能力水平,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在這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不排除會出現部分違法亂紀、喪失能力水平的教師,還會出現部分能力水平退化、難以適應新形勢和新要求的教師,只有暢通了清退和處理這些不稱職、不合格教師的渠道,才能有效地確保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從而把加強教師能力建設的各項工作更好地落到實處。
“欲致魚者,先通谷;欲求鳥者,先樹木。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環境優則事業興;環境劣則事業衰。我們要像優化經濟環境一樣,優化教育環境;要像關注水土流失一樣,關注優質教育資源的流失;要像保護和優化自然生態環境一樣,保護和優化教育生態環境,使臨安的教育事業萬紫千紅、風光無限。